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啜粥可以成為一個粥會又以文化人士雅集為名宣付國史

啜粥可以成為一個粥會又以文化人士雅集為名宣付國史

更新时间:2019-06-03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啜粥可以成為一個粥會又以文化人士雅集為名宣付國史


[粥會新聞中心6月3日臺北訊]「話說粥與中國人的特殊關係,正像粥糜本身一樣濃的化不開,稠粘綿密,相濡以沫。糜粥又可叫做稀飯,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更是超過了任何一個民族;尤其啜粥可以成為一個粥會,竟然又以文化人雅集之名宣付國史,這種情形真的非同小可,其在國內社團中絕無僅有,就是在全世界也聞所未聞」。昨天6月2日夜晚在台北,會見上海市台辦交往交流處長王躍時,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因為粥会雅集就來自滬上,近悅遠來而特别感到親切。

歡迎詞三句話不離本行,粥翁陸炳文開場白指出:「我作為粥集文會的掌鍋人兼捏瓢人,選在2005年10月30日、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敬恆)逝世52周年紀念日,編印岀版之粥文叢刊065:《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五十周年紀念專輯》,書中第129頁<細语前塵:粥會大事述略>頭题,1924年1月13日直謂:「丁福保(仲祜)邀約同鄉至友吳稚暉、蔣維喬、裘葆良、廉泉、孫鴻哲(揆伯)、張善孖(善子、張大千之兄)等,每週一夜晚,到上海梅白格路“丁家喫粥”,此為我國近代有粥集文會之始,國史館刊印《中華民國史事紀要》,條載:自此成為文化人士之雅集」。由此可見,上海粥會被宣付國史,乃有根有據之事實,而且是迄今的唯一,這到底為什麼呢?

深諳粥史的陸博士坦言,箇中存在主客觀因素各一:「其一、1939年1月,中國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召開,張繼、吳敬恆等13人,就提出建立檔案總庫、籌設國史館的提案。行憲後在南京的國史館,因大家都知道在原因,1949年除夕夜並不平靜,國史館未及撤出,館務乃告停頓;國府遷臺灣時,由於久無館長主持館務,檔案人員也大多滯留大陸,該館在台業務暫由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代行,而黨史會主委羅家倫乃粥會名賢,副主委狄膺(君武、吳稚暉門生),為臺北粥會倡復人亦首任會長,及至1957年國史館在臺北復館,前5任館長事實均為粥賢粥友,他們是羅家倫、黃季陸、朱匯森、瞿韶華、潘振球,直到2000年政黨輪替前夕為止。 

「其二、1958年粥會在臺北倡復之初,臺灣政治情勢正值戒嚴時期,明令禁止結社集會聚眾活動,斯時党國元老首集碧潭吃粥,發柬邀請理由為了掩人耳目,還是光冕堂皇促進觀光事宜,即使如此尚且有人密告當局,于右任等人每月例會同鍋粥,是否係中共外圍組織讀書會?後經派人打入瞭解並無不軌,蔣緯國都約集於靜心幼稚園,始知吟詩作畫寫字配粥而已;騷人聞香而至自此門庭若市,時人口耳相傳之下有此一說,不是粥友就成不了書畫名家,這話稍嫌誇大卻也確有其事,後來解嚴開放社團自組登記,風起雲湧林立如雨後春水般,但是具95年歷史的粥文會,屹立不搖的崇高地位仍舊領袖群倫,引領騷壇的流風餘韻仍飄香海內外」。

陆炳文接觸到國史館、親炙到館長的教誨,缘起於朱匯森至潘振球时代,迨綠色執政入主該館,才無法繼續前缘。粥翁回想:早在教育部前部長朱匯森,於上世纪80年代後期,擔任國史館館長兼中華地方史誌學會理事長時,我且曾受邀到年會上專題講演,附圖示意我和朱館長交換意見,推敲通過譜牒尋根之道;至於講題正是《從姓氏源流談臺灣與大陸的一體關係》,講稿裡又特别強調,這種關聯永遠不會分裂,這種關係尤其不容分割,旋即被登載國史館館刊中。

陸博士在30多年前,公餘從事各姓源流田野調查研究工作,並於臺灣廣播電視節目中長期播講,同時在各大報章雜誌上發表調研結果,其間率先披露了一個很重要的論點,福建及臺灣冠籍(原籍)冠姓(姓氏)地名數以千計,證實了閩台早就維繫著六緣(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譜緣)關聯,更見證了臺灣與大陸的一體關係,這一句新詞<臺灣與大陸一體關係>,自此公認為我某人所創,更為衍生成兩岸同宗同名村聯誼活動,完備了溝通交流前必須先有的理論基礎。

陸炳文珍藏唯一的一册<臺灣與大陸一體關係>講稿,抽印本業已於第5屆海峽論壇召開期間,2013年7月28日在泉州,慷慨捐贈給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典藏,無償捐出的一批文獻文物,尚有臺灣各姓族譜20餘冊,以及專為<首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主辦方,書寫之意對楹聯:《閩台六緣同譜系.海峽兩岸共姓觿》。

以往粥翁會把庋藏粥文叢刊及文獻文物,集中一處捐入國史館的“吳敬恆專檔”,如今學乖了改採分散保管分擔風險制,近年先後受贈受惠的兩岸文博單位有:臺北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國家圖書館、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泉州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華光粥會承運閣、南京總統府(即今之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三原于右任書法博物館、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館等。

至於陸炳文與國史館第5任館長結緣,緣深且長達50多載,而習慣尊稱潘振球為“潘公”,最早是在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學生時代,那時候“潘公”已經做上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長,後來為我撰寫《粥文叢刊003:中華粥會名賢追懷錄》乙書的序言,根據自述,「我尚且主持省教育廳,應邀前往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向在校師生演講,題為《教育工作人員之任務與使命》,紀錄人便是陸會長,當時他猶在學,卻己得到全校寫作競賽、以及全國孔孟學說論文比賽的雙料第一,所以,拿給我過目的紀錄稿,幾乎是在未改動一字的情況下定稿的。

「1950年代後期,我在粥賢陸京士引介下,開始參加粥集雅聚,並且到過臺北粥會倡復人狄膺(君武)住處,位於西寧北路的鐵路招待所,冠蓋雲集,閒話桑麻,相談甚歡,相交頗深」。依照《明天的粥會--粥集在台五十周年紀念專輯》,書中第146頁<細語前塵:粥會大事述略>末題,2002年1月20日條載:「辛已臘八粥會,陸會長臺北粥會第6任會長,當場宣佈敦請潘振球、王廣亞、丁慰慈、蔡鼎新為名譽會長」。同一本書第165頁<縱談近歲:粥會大事述略(續)>,2002年5月23日又載:

「中國青年救國團團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潘振球、及主任李鍾桂(粥會前身世界社勤工儉學同學)聯名邀請陸會長,在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向全台高中以上學校退休校長,專題報告《喫粥常樂又長壽》」。2010年11月6日,潘振球病逝,享年93歲,誠如《教育工作人員之任務與使命》,“潘公”當年講話自承,是個實踐型的教育工作者,熱愛教育,尤其重視年輕人。陸炳文今天回憶起,「17載之前的演說,我亦提出<青年粥會永續發展工作計劃>,潘振球曾當眾嘉勉,「期能承繼本會,前於臺北倡復之初,原本就有“青年粥會”之約」。此言猶在耳,時已隔17載,卻事未竟成,實在愧對有恩惠我的“潘公”情,這位師事於60年代之初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