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唯女皇武則天用過如意年號獨聖母廟則天懷抱如意郎君
更新时间:2025-05-15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史上唯女皇武則天用過如意年號獨聖母廟則天懷抱如意郎君
武則天(公元624~705年),生於唐高宗武德七年,卒於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享年82虛歲。67歲始登基,當上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計在位15年,竟換了33個年號(有時一年換3次);中國之前歷經83個王朝,從軒轅黃帝到清遜帝溥儀,共有559個帝王(397個皇帝、162個王),唯女皇武則天,用過如意年號。
人見人愛的吉祥物如意,是武則天稱帝後的第二個年號,使用時長恰好半年。天授三年四月丙申朔(692年4月22日),樂見日食,呈祥瑞之兆,遂改紀元如意;迨至如意元年九月庚子(692年10月23日),雖日理萬機,容顏相貌不衰,適69歲那年,蛀掉了的牙齒,居然長出新齒,於是改元長壽,結束如意紀年。
武則天政績卓著,也頗有文才,寫過不少詩文,所作部分詩歌,收入《全唐詩》。她的一首《游九龍潭》如此吟道:「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山家賞,惟有風入松。」此詩傳世,意境優雅,文字暢達,對仗工整,具藝術性。另外一首《如意娘》詩,亦寫得相當不錯,同樣收錄在《全唐詩》當中,還作於尼姑庵裡,兼消磨打發時間。
原來唐太宗去世後,按照唐朝皇室規定,武則天被派到感業寺,做尼姑既不甘於寂寞,又不甘心了此餘生,旋即感賦七言絕句:「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小尼詩《如意娘》就訴說著,這一年苦守的心情寫照,九龍如意取代青燈梵鐘,參透帝王之氣不逕而走,武則天稱女帝自號如意,由此可見前世今生因緣。女皇抑或女尼始終鍾情文藝,均有助於提高當代文化水準。
武則天的如意緣分,不淺尚且多個面向,獨聖母廟奉祀則天,懷抱如意坐像傳世。古廟雖老廟貌重新,正殿即亦主體建築,並稱不上十分高大,但具勻稱和諧之感。殿內神龕裡面,供奉武則天坐像,彩塑面相豐滿富態,甚符唐代婦女特徵;頭戴金色鳳冠,身穿雲紋霞帔,懷抱大如意,露出如意頭,端坐龕中,寬額廣頤,面目慈祥,表情含蓄,法相親切,隨和自然,如意娘則天,尤為其特色。
廟裡碑廊,猶存有康熙、乾隆時代的、幾通則天廟碑記,記錄了女帝廟,幾次重修的情況。前部斗拱木構精美,上方一條懸塑走龍,頭小頸細,造型生動,堪稱佳作;現在配殿,已開闢為武則天生平展覽館,通過圖片、實物以及雕塑,介紹了奇女子跌宕起伏、建功立業的不凡事跡。則天聖母廟的院子,外圍原有一扇大門,匾上書有「則天故里園林」六字。廟門上端,存牌匾「則天聖母廟」,一目了然,一代女皇君臨天下,威風凜凜,憔悴心事又有誰知?
武則天14歲入宮,32歲當高宗皇后,67歲登基稱帝,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她平生喜歡給自己,加封了許多的尊號,比如早期之「天后」、「聖母神皇」;建立新朝後之「聖神皇帝」;三年後,再改「金輪聖神皇帝」;次年又封「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同年另成「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未幾,改侈「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此後,分別去掉「慈氏」、「越古」等字眼,稀奇古怪,不一而足。
更奇特的是,後人留評價:「六宮粉黛無顏色,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廟門上,唐詩集句聯。上聯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楊貴妃艷壓後宮;下聯出自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描寫四方朝貢的帝王景象。上下聯湊合成這一句話,放在大唐武媚娘的身上,美冠六宮粉黛春色旖旎,身繫三千寵愛幸福滿朝,獨一無二的一代女皇帝,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個人也覺得很恰當貼切,讀者諸君尊意以為如何?再者,有關如意郎君出處、與如意算盤軼聞,又知道多少?
「如意郎君」一詞,通常指稱心如意、理想的配偶,而武則天的婚姻和情感生活,複雜且充滿政治色彩,難以簡單明暸用「如意郎君」來概括,但此四字成語,出自情色迷離之女皇,專指她對男寵的恩愛關係,經過考據她的風流情史,證實的確不言可喻!
還有打好「如意算盤」,據說也牽就武則天,死後甘願把江山還給李家人,背後打得如意算盤,竟是雙保險,在於先見之明,想到過去這些年,得罪的人並不少,若死後武家人肯定不得安寧,所以最後只有傳位給李家人,才能保家族平安,同時保住自己名聲。
「如意算盤」和「如意郎君」,造就史上唯一代女皇武則天,短暫用如意年號180天,在尼姑庵作詩《如意娘》,獨聖母廟則天懷抱如意,與唐高宗李治並列二聖,堪稱千載難逢三如天意,請問這樣的奇女子軼趣,帶給後來者有什麼啟發?
文史工作者陸炳文對於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與變革。她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崛起,不僅奪得帝位,還以女性身分,主宰大唐政局數十年,這本身就是極大的、破格與挑戰。
關於「三如天意」——如意年號、《如意娘》詩作、聖母廟手持如意的形象——這三者彼此呼應,象徵著她命運的掌握、與意志的貫徹,讓後人有些許值得反思、與啟發之處有五個方面:一、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實踐,二、突破性別限制的先驅典範,三、政治智慧與文化掌控的融合,四、從「如意」看命運與主控權的反思,五、總結來說一代女皇絕無僅有。分成五段,簡述如下--
一、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實踐:《如意娘》詩中那句「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流露出她在尼姑庵時的、深情與才情,也顯示她不因身處逆境,而放棄表達。這首詩題為《如意娘》,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她,對自己命運的寓意與期許——以「如意」自許,不只是柔情,更多的是決心。
二、突破性別限制的先驅典範:她不僅成為皇后,更成為皇帝,「則天」之號,即寓意「順天而行」、「合得天意」。對後世女性而言,武則天的故事是一個範例:婦女不應被性別、傳統框架的束縛,更加證明了女流,獨自撐起半邊天,可以統治國家、制定政策、建立朝代。
三、政治智慧與文化掌控的融合:武則天懂得如何以文化形塑權力合法性,例如她創字(如「曌」字),修寺立廟,強化自身神聖地位。聖母廟中「與高宗並列二聖」、與其懷抱「如意」,也是她為自己建立超越世俗地位的一環。這種結合象徵與權力的做法,對後世政治領袖具有極大啟發。
四、從「如意」看命運與主控權的反思:三次「如意」的出現,不是單純的巧合,而是一種強烈的象徵建構。她似乎以「如意」作為對抗命運、掌握命運的註腳,傳達出「人能勝天」的信念。對現代人而言,這是關於逆境中如何堅持主體性、如何利用資源逆流而上的啟示。
五、總結來說一代女皇絕無僅有:武則天的軼趣與象徵,並不僅是歷史的奇觀,更是千年以來,關於女性自主、意志權力、文化象徵與政治實踐交織的範本。她的「如意三象」既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精心策劃的、自我神聖化,藕斷絲仍連,情意均未絕,其深層價值,已舉世無雙,吾等後來者,皆值得深思,如何承先啟後!如何繼往開來?
武則天(公元624~705年),生於唐高宗武德七年,卒於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享年82虛歲。67歲始登基,當上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計在位15年,竟換了33個年號(有時一年換3次);中國之前歷經83個王朝,從軒轅黃帝到清遜帝溥儀,共有559個帝王(397個皇帝、162個王),唯女皇武則天,用過如意年號。
人見人愛的吉祥物如意,是武則天稱帝後的第二個年號,使用時長恰好半年。天授三年四月丙申朔(692年4月22日),樂見日食,呈祥瑞之兆,遂改紀元如意;迨至如意元年九月庚子(692年10月23日),雖日理萬機,容顏相貌不衰,適69歲那年,蛀掉了的牙齒,居然長出新齒,於是改元長壽,結束如意紀年。
武則天政績卓著,也頗有文才,寫過不少詩文,所作部分詩歌,收入《全唐詩》。她的一首《游九龍潭》如此吟道:「山窗游玉女,澗戶對瓊峰。岩頂翔雙鳳,潭心倒九龍。酒中浮竹葉,杯上寫芙蓉。故驗山家賞,惟有風入松。」此詩傳世,意境優雅,文字暢達,對仗工整,具藝術性。另外一首《如意娘》詩,亦寫得相當不錯,同樣收錄在《全唐詩》當中,還作於尼姑庵裡,兼消磨打發時間。
原來唐太宗去世後,按照唐朝皇室規定,武則天被派到感業寺,做尼姑既不甘於寂寞,又不甘心了此餘生,旋即感賦七言絕句:「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小尼詩《如意娘》就訴說著,這一年苦守的心情寫照,九龍如意取代青燈梵鐘,參透帝王之氣不逕而走,武則天稱女帝自號如意,由此可見前世今生因緣。女皇抑或女尼始終鍾情文藝,均有助於提高當代文化水準。
武則天的如意緣分,不淺尚且多個面向,獨聖母廟奉祀則天,懷抱如意坐像傳世。古廟雖老廟貌重新,正殿即亦主體建築,並稱不上十分高大,但具勻稱和諧之感。殿內神龕裡面,供奉武則天坐像,彩塑面相豐滿富態,甚符唐代婦女特徵;頭戴金色鳳冠,身穿雲紋霞帔,懷抱大如意,露出如意頭,端坐龕中,寬額廣頤,面目慈祥,表情含蓄,法相親切,隨和自然,如意娘則天,尤為其特色。
廟裡碑廊,猶存有康熙、乾隆時代的、幾通則天廟碑記,記錄了女帝廟,幾次重修的情況。前部斗拱木構精美,上方一條懸塑走龍,頭小頸細,造型生動,堪稱佳作;現在配殿,已開闢為武則天生平展覽館,通過圖片、實物以及雕塑,介紹了奇女子跌宕起伏、建功立業的不凡事跡。則天聖母廟的院子,外圍原有一扇大門,匾上書有「則天故里園林」六字。廟門上端,存牌匾「則天聖母廟」,一目了然,一代女皇君臨天下,威風凜凜,憔悴心事又有誰知?
武則天14歲入宮,32歲當高宗皇后,67歲登基稱帝,成為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她平生喜歡給自己,加封了許多的尊號,比如早期之「天后」、「聖母神皇」;建立新朝後之「聖神皇帝」;三年後,再改「金輪聖神皇帝」;次年又封「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同年另成「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未幾,改侈「天冊金輪大聖皇帝」;此後,分別去掉「慈氏」、「越古」等字眼,稀奇古怪,不一而足。
更奇特的是,後人留評價:「六宮粉黛無顏色,萬國衣冠拜冕旒。」這是廟門上,唐詩集句聯。上聯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說楊貴妃艷壓後宮;下聯出自王維的《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描寫四方朝貢的帝王景象。上下聯湊合成這一句話,放在大唐武媚娘的身上,美冠六宮粉黛春色旖旎,身繫三千寵愛幸福滿朝,獨一無二的一代女皇帝,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個人也覺得很恰當貼切,讀者諸君尊意以為如何?再者,有關如意郎君出處、與如意算盤軼聞,又知道多少?
「如意郎君」一詞,通常指稱心如意、理想的配偶,而武則天的婚姻和情感生活,複雜且充滿政治色彩,難以簡單明暸用「如意郎君」來概括,但此四字成語,出自情色迷離之女皇,專指她對男寵的恩愛關係,經過考據她的風流情史,證實的確不言可喻!
還有打好「如意算盤」,據說也牽就武則天,死後甘願把江山還給李家人,背後打得如意算盤,竟是雙保險,在於先見之明,想到過去這些年,得罪的人並不少,若死後武家人肯定不得安寧,所以最後只有傳位給李家人,才能保家族平安,同時保住自己名聲。
「如意算盤」和「如意郎君」,造就史上唯一代女皇武則天,短暫用如意年號180天,在尼姑庵作詩《如意娘》,獨聖母廟則天懷抱如意,與唐高宗李治並列二聖,堪稱千載難逢三如天意,請問這樣的奇女子軼趣,帶給後來者有什麼啟發?
文史工作者陸炳文對於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與變革。她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崛起,不僅奪得帝位,還以女性身分,主宰大唐政局數十年,這本身就是極大的、破格與挑戰。
關於「三如天意」——如意年號、《如意娘》詩作、聖母廟手持如意的形象——這三者彼此呼應,象徵著她命運的掌握、與意志的貫徹,讓後人有些許值得反思、與啟發之處有五個方面:一、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實踐,二、突破性別限制的先驅典範,三、政治智慧與文化掌控的融合,四、從「如意」看命運與主控權的反思,五、總結來說一代女皇絕無僅有。分成五段,簡述如下--
一、主體意識的覺醒與實踐:《如意娘》詩中那句「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流露出她在尼姑庵時的、深情與才情,也顯示她不因身處逆境,而放棄表達。這首詩題為《如意娘》,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她,對自己命運的寓意與期許——以「如意」自許,不只是柔情,更多的是決心。
二、突破性別限制的先驅典範:她不僅成為皇后,更成為皇帝,「則天」之號,即寓意「順天而行」、「合得天意」。對後世女性而言,武則天的故事是一個範例:婦女不應被性別、傳統框架的束縛,更加證明了女流,獨自撐起半邊天,可以統治國家、制定政策、建立朝代。
三、政治智慧與文化掌控的融合:武則天懂得如何以文化形塑權力合法性,例如她創字(如「曌」字),修寺立廟,強化自身神聖地位。聖母廟中「與高宗並列二聖」、與其懷抱「如意」,也是她為自己建立超越世俗地位的一環。這種結合象徵與權力的做法,對後世政治領袖具有極大啟發。
四、從「如意」看命運與主控權的反思:三次「如意」的出現,不是單純的巧合,而是一種強烈的象徵建構。她似乎以「如意」作為對抗命運、掌握命運的註腳,傳達出「人能勝天」的信念。對現代人而言,這是關於逆境中如何堅持主體性、如何利用資源逆流而上的啟示。
五、總結來說一代女皇絕無僅有:武則天的軼趣與象徵,並不僅是歷史的奇觀,更是千年以來,關於女性自主、意志權力、文化象徵與政治實踐交織的範本。她的「如意三象」既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精心策劃的、自我神聖化,藕斷絲仍連,情意均未絕,其深層價值,已舉世無雙,吾等後來者,皆值得深思,如何承先啟後!如何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