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孫中山墨寶如意刻石將伴同巡展守護百方明清如意石鎮

孫中山墨寶如意刻石將伴同巡展守護百方明清如意石鎮

更新时间:2025-07-14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孫中山墨寶如意刻石將伴同巡展守護百方明清如意石鎮










歷史上的今天、1987年7月14日,臺灣出現一條震驚全世界的重大新聞,時任總統的蔣經國發布命令,宣告台灣地區自次(15)日零時起,將解除戒嚴。當時親口代蔣經國宣布解嚴的新聞局長,在接受訪問時也轉述:民進黨1986年9月組黨,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中就講過,「時代在變、潮流在變、環境在變,國民黨要隨之有新的做法,來因應變局。」
當年知情人士亦透露:關於「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一語,時給蔣故總統啟示的金言,來自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那段原句,乃出自中山先生1916年9月15日,《從浙江觀潮返上海後題詞》;國父生前此語、那16字箴言,還被坊間精心製作成,一方精美的銅雕文鎮。
陸炳文博士2006年4月26日,應邀前往河南洛陽,出席第5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暨漢民族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特地帶著這方孫中山名言銅鎮,去洛陽會場發表主旨演講前,當面贈送給大會主持人,大陸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僑辦主任郭東坡結緣,郭主任則以書法作品回謝。
陸博士昔日演說,尚且特别補充道,孫中山講這16字之後,接著通常會強調指出:「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此古今之革命維新、興邦建國等事業是也。」
頃據陸炳文理解,所謂“順應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中山先生看來,就是要如意學習,與時俱進,化不如意為如意,獨領風騷,成為時代風潮的引領者,社會進步的趕路人。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一直不斷地學習,始終堅持勇往進前,日日趨新才日日新。國父終其一生,秉持如意學習,竟成了自己最大的嗜好。
孫中山之如意學習,嗜好“革命”以及“讀書”,陸博士定義為 “如意觀”,也可稱之“革命如意觀”。國父自承:「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生活。」在他認為革命黨,就好比為一個國家的醫生,醫生沒有知識,怎能為國家治病,多次告誡革命黨人,讀書貴在有恆,知識積累越多,就越能服務於革命和建設,有利於國家和社會。
解釋“革命如意觀”,中山先生如意說:「一般人讀書,不認真不要緊,我們革命黨人卻千萬不可不認真。因為一般人讀書,或是為個人的前途,或是為一家人的生活,他讀書不認真,成敗得失,只他個人或其一家。革命黨人則不然,一身負國家社會之重責,如果自己讀書不認真,事情做錯了一點,就不但害了我們的黨,連整個國家社會也被害了。」
「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之“如意觀”,也就是要如我所愿“革命”、以及如我所喜“讀書”,在四方面打下良好基礎,如四頂柱打好“如意算盤”:一是在思想上確立中心,二是在動員上集結志士,三是在起義上募集軍費,四是在宣傳上鼓盪人心。」中華和諧粥文化民間非遺傳承人、文化人士雅集粥會掌鍋捏瓢人陸炳文今日說。
大眾所周知,凡“如意觀”者,若無中心思想,就無主義信仰;若無志士仁人,就無激勵追隨;若無軍費支撑,就無行動資本;若無人心所心,就無道合志同。“如意算盤”就打不好,如此一切將成虛論,當心願景淪為空談,國民革命恐永無成功之日。「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亦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雖反掌折枝之易,亦無收效之期。」國父語錄裡這一段話,亦即革命如意觀註腳。
孫中山積四十年革命如意觀,領導辛亥革命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舉事當時都在那裡又做什麼?其一、事證明確:武昌起義的前一天,因為革命黨製造炸彈,意外爆炸,機關暴露了,有彭、劉、楊三個烈士被抓,第二天被砍頭之前,高喊領袖「孫中山及未死同志萬歲!」才捨身而從容就義了,革命在這天就成功了。
其二、事例在案:武昌起義是「共進會」和「文學社」,這兩個組織共同發動的,其中共進會的軍事部長孫武,其實本名叫孫葆仁,為了發動起義,才把名字改成「孫武」,由於中山先生大名就叫孫文,後來還把自己的字易為「瑤仙」,因為孫中山的字是「逸仙」。如此一來武昌新軍內外到處都在傳揚著,這次領導革命起義的孫武,正是大革命家孫文的弟弟,於是短短的幾天之內,新軍當中參加革命起義的同志,就增多了1500多人,甚至造成整個武昌革命軍,成事氣氛大漲,革命信心倍增。
其三、事涉機密;1906年間,粥會前身世界社發起人之一、台北粥會第二任會長李石曾,和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等,在巴黎一起組織了世界社,尊孫中山為扶道人,同年加入了同盟會,追隨中山先生革命,始成幕後最大金主;粥賢早歲合資在巴黎,開設一間中國豆腐工廠,他們賣豆腐賺到大筆錢,用暗語拍發電報給「孫大砲」,通常只有3個英文字母:ABC,A是一萬法郎,B代表二萬法郎,C亟需三萬法郎,接濟了革命軍事上的開銷,「石曾給我匯錢來了,我們有錢買槍了。」這句香港鳳凰衛視《民國人物在台歲月》電視劇集對白,劇中國父孫中山扮演者陸炳文,道盡當年軍費需款孔亟事實。
其四、事關開國:武昌起義成功後,孫中山猶在美國,接到了國內革命黨,請回去做大總統的電報,卻保密到家不對外宣佈,悄悄把電報放在口袋裡,只對同志們說,現在不能回國,仍要運作歐美銀行團,不要再借款給清政府,斬斷清兵所有之奧援,革命軍得以一舉攻克北平城,1912年元旦建立了中華民國。
國父如此《革命如意觀》精義在於:以革命為志業、以讀書為嗜好,堅信努力進前,唯有順應天理、同時應乎人情、適應世界潮流,才能推動國家進步。他猶亟力主張,以思想為核心、以志士為動力、以軍費為資本、以人心為依歸,打好如意算盤,打定四根頂柱。革命非為個人,而為普天下,需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方能成事。如意學習,不僅是自我修養,也是為民族奮鬥、開創共和的實踐哲學,成就了中華民國的誕生、與民族復興覺醒的開端。
目前公開的史料與著作,包括孫中山全集、講話與書信彙編裡,「如意」一詞在中華民國締造者、世界社扶道人的演說中,固雖未見頻繁使用,但是從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革命之“如意觀”、以及在四個方面有如:思想上確立中心、動員上集結志士、起義上募集軍費、宣傳上鼓盪人心,齊頭併進打好“如意算盤”,乃至粥賢于右任手拓、國父墨寶「如意」二字形意,實已不難看出字義,精準闡明《如意觀》、和《革命如意觀》箇中真諦。
再從國父16字箴言銅雕文鎮,聯想到了明清石雕如意席鎮,恰恰好集中守護這裡,正設法找到適當場域,擬適時推出百鎮巡展,如人所愿又如人所喜,實足以壓勝刀光劍影,壓平天下所有的不平,既有益於兩岸關係的正常平安,也有利於中華文化的振興平順,更有助於世界局勢的鎮定平穩。
策展人陸炳文今矢志,巡展首站一經作出決定,伴同展出的孫中山墨寶「如意」二擘窠大字,刻石牌匾永將留守該站,換言之,此物必須留贈合辦單位駐守百鎮!由此可見,本文題稱,孫中山墨寶如意刻石將伴同,巡展守護百方明清如意石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