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求多福非良策,慨伸奧援兩岸合,台海抗疫奏凱歌
更新时间:2021-06-02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自求多福非良策,慨伸奧援兩岸合,台海抗疫奏凱歌
患難見真情!當人們遇到重大災難的時候,人性的善惡特別容易突顯出來,那種跨越國家、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意識形態的藩籬,顯現出來互助的善,最令人動容、溫暖且如夜空星辰般的閃耀。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攻擊,事出突然,在科威特的外國人,立即面臨生命財產危險的威脅,各國政府莫不著力協助其人民,平安離開科威特。據參與當時撤僑任務的、梅嘯龍先生和陸炳文先生的回憶,兩人不相識,又不曾見面,卻能心靈感應下促成,兩岸人民在那危急之際,首次大規模相互扶持,在8月20日清晨,一同從科威特離開,驅車經伊拉克平安抵達約旦。
過程中,中國駐科威特大使館代辦,向伊拉克司令部取得「特許通行證」,車輛有了此證,才可以出入伊拉克的國境。當時在科威特,尚有136名台灣人滯留,即台灣國營事業,承造科威特高速公路、和聯外道路的外派人員與眷屬,有自己的施工大小車輛,包含大型水車和大型油車,但臺灣駐當地代表先跑了,沒人代辦「特許通行證」,就無法離開科威特,而只有坐以待斃。
中方伸出援手,讓台方能夠逃難,隨其撤僑的車隊,使用同一證件,便利入境約旦;對方也將自己大型水車、和油車的資源,供給路上需要的中方車輛。要知道沒有油、沒有水的車,在戰爭時期的沙漠氣候道路上,長途行駛是萬分困難,想走也走不了。
這就是兩岸人民間,真實的患難見真情,你看到我缺水、缺油、缺車位,就把你有的水、油、車位供我來使用;我看到你的車輛壞了,不會修理,我懂,我來幫你修。彼此互通有無,雙方截長補短,大家以平安度過危險為優先,將長期因政治因素造成的競爭、衝突和敵意放在一旁。
攜手度過困境之後,儘管無法完全消除,政治因素造成的問題,但雙方就會逐漸產生,一定程度的理解、信任與友誼,有助降低誤解,提高未來共同解決問題的可能。「自求多福非良策,慨伸奧援兩岸合,中東撤僑如天啟,台海抗疫奏凱歌」。當年撤離科威特大行動,一在最前線一留守後方,陸炳文的老戰友蘇慶豐,有感而發這四句箴言詩。
時空轉換,現在台灣面臨,自2019年底出現COVID-19出現以來,最危險的時期,進入全台三級緊戒。一改去年同期,零本土感染的情況,台灣各地都出現確診的民眾,尤以雙北群聚感染最為嚴重,確診者占全台確診人數的七成,約六千餘人,而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則在短短兩星期內徒增一百多例,相比2021年4月底前確診人數為1121人、死亡人數12人,可見台灣疫情惡化速度之快,對人民安全感衝擊之劇烈。
能降緩病毒散播、降低確診人數的辦法,除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外,最有效的是施打疫苗,讓群體過六成以上,都施打新冠疫苗,產生集體免疫的效果。不幸的是台灣卻面臨困頓,新冠疫苗嚴重不足的窘境,這其中涉及採購國外疫苗,內外交迫的政治干擾問題。
然而,經過近半年的時間,台灣並沒有在取得輝瑞疫苗上有任何進展,甚至在政府已公布的疫苗採購政策裡,沒有包含輝瑞疫苗,而是採購國產高端與聯亞各500萬劑、英國AZ疫苗1000萬劑、美國莫德納疫苗505萬劑,以及經由COVAX(WHO疫苗全球取得機制)取得的疫苗476萬劑,合計近3000萬劑。
這3000萬劑疫苗的到貨量,直至5月31日為止,只有87萬6千餘劑,實是杯水車薪,對迅速提供國人施打、提高群體免疫力的目標緩不濟急。台灣政府應借鏡前例,科威特撤僑兩岸合作範例,在特殊時期採取彈性方法,期以最短時間內,獲得高效力的新冠疫苗。
其一,台灣涉陸單位作為對中國大陸善意溝通的表率。陸委會應好言相向,不要再尖銳以對,盡可能以善意為出發點,回應大陸官方的對台發言,以降低其就政治利益出發,阻礙台灣獲取疫苗的力道。如此也避免國人,面對疫情危機時,還增加因兩岸關係中,動盪的不安全感。嚴重疫情危機,加上兩岸的政治紛擾,只會加劇社會的對立,不利島內人民同心抗疫,解決疫情帶來的經濟與民生問題。
其二、積極善用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的白手套功能。海基會與對口單位海協會,就兩岸防疫作為重點合作項目,降低涉及兩岸人民健康的議題,受到雙方長期政治分歧的影響。像是與中方接洽的工作,即可由海基會處理,台灣衛福部在幕後協助,主要負責疫苗入台後的處理。
其三,將民間力量整合進中央取得新冠疫苗管道的一環。若民間組織能卻得經台灣衛福部、與歐美國家認可之新冠疫苗,並且捐贈給中央統籌運用,在疫苗施打普及的目標上,勢必能有巨大的助益。此舉不僅盡可能避開,政治因素的干擾,同時將使兩岸人民、與全球互助的行為,備受鼓勵肯定,既救疫苗燃眉之急,也促進台灣對外關係,彼此的緊密連結,一舉數得。
兩岸長期政治的分歧、和齷齪不是新聞,但雙方人民始終都有人,願意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同胞兄弟援手,在1990年科威特事件是如此,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如此,更多的是發生在交流間,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和友誼。
相信在這COVID-19肆虐的時期,兩岸人民皆深受病毒為害,帶給人身健康安全的威脅,雙方放棄成見,若能不計前嫌,秉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以人民健康的抗疫,為優先考量合作,運用智慧、善用既有非官方組織和民間力量,台海共奏抗疫凱歌不是作夢!同島一命重回衽席不是奢想!
患難見真情!當人們遇到重大災難的時候,人性的善惡特別容易突顯出來,那種跨越國家、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意識形態的藩籬,顯現出來互助的善,最令人動容、溫暖且如夜空星辰般的閃耀。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對科威特發動侵略攻擊,事出突然,在科威特的外國人,立即面臨生命財產危險的威脅,各國政府莫不著力協助其人民,平安離開科威特。據參與當時撤僑任務的、梅嘯龍先生和陸炳文先生的回憶,兩人不相識,又不曾見面,卻能心靈感應下促成,兩岸人民在那危急之際,首次大規模相互扶持,在8月20日清晨,一同從科威特離開,驅車經伊拉克平安抵達約旦。
過程中,中國駐科威特大使館代辦,向伊拉克司令部取得「特許通行證」,車輛有了此證,才可以出入伊拉克的國境。當時在科威特,尚有136名台灣人滯留,即台灣國營事業,承造科威特高速公路、和聯外道路的外派人員與眷屬,有自己的施工大小車輛,包含大型水車和大型油車,但臺灣駐當地代表先跑了,沒人代辦「特許通行證」,就無法離開科威特,而只有坐以待斃。
中方伸出援手,讓台方能夠逃難,隨其撤僑的車隊,使用同一證件,便利入境約旦;對方也將自己大型水車、和油車的資源,供給路上需要的中方車輛。要知道沒有油、沒有水的車,在戰爭時期的沙漠氣候道路上,長途行駛是萬分困難,想走也走不了。
這就是兩岸人民間,真實的患難見真情,你看到我缺水、缺油、缺車位,就把你有的水、油、車位供我來使用;我看到你的車輛壞了,不會修理,我懂,我來幫你修。彼此互通有無,雙方截長補短,大家以平安度過危險為優先,將長期因政治因素造成的競爭、衝突和敵意放在一旁。
攜手度過困境之後,儘管無法完全消除,政治因素造成的問題,但雙方就會逐漸產生,一定程度的理解、信任與友誼,有助降低誤解,提高未來共同解決問題的可能。「自求多福非良策,慨伸奧援兩岸合,中東撤僑如天啟,台海抗疫奏凱歌」。當年撤離科威特大行動,一在最前線一留守後方,陸炳文的老戰友蘇慶豐,有感而發這四句箴言詩。
時空轉換,現在台灣面臨,自2019年底出現COVID-19出現以來,最危險的時期,進入全台三級緊戒。一改去年同期,零本土感染的情況,台灣各地都出現確診的民眾,尤以雙北群聚感染最為嚴重,確診者占全台確診人數的七成,約六千餘人,而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則在短短兩星期內徒增一百多例,相比2021年4月底前確診人數為1121人、死亡人數12人,可見台灣疫情惡化速度之快,對人民安全感衝擊之劇烈。
能降緩病毒散播、降低確診人數的辦法,除了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外,最有效的是施打疫苗,讓群體過六成以上,都施打新冠疫苗,產生集體免疫的效果。不幸的是台灣卻面臨困頓,新冠疫苗嚴重不足的窘境,這其中涉及採購國外疫苗,內外交迫的政治干擾問題。
然而,經過近半年的時間,台灣並沒有在取得輝瑞疫苗上有任何進展,甚至在政府已公布的疫苗採購政策裡,沒有包含輝瑞疫苗,而是採購國產高端與聯亞各500萬劑、英國AZ疫苗1000萬劑、美國莫德納疫苗505萬劑,以及經由COVAX(WHO疫苗全球取得機制)取得的疫苗476萬劑,合計近3000萬劑。
這3000萬劑疫苗的到貨量,直至5月31日為止,只有87萬6千餘劑,實是杯水車薪,對迅速提供國人施打、提高群體免疫力的目標緩不濟急。台灣政府應借鏡前例,科威特撤僑兩岸合作範例,在特殊時期採取彈性方法,期以最短時間內,獲得高效力的新冠疫苗。
其一,台灣涉陸單位作為對中國大陸善意溝通的表率。陸委會應好言相向,不要再尖銳以對,盡可能以善意為出發點,回應大陸官方的對台發言,以降低其就政治利益出發,阻礙台灣獲取疫苗的力道。如此也避免國人,面對疫情危機時,還增加因兩岸關係中,動盪的不安全感。嚴重疫情危機,加上兩岸的政治紛擾,只會加劇社會的對立,不利島內人民同心抗疫,解決疫情帶來的經濟與民生問題。
其二、積極善用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的白手套功能。海基會與對口單位海協會,就兩岸防疫作為重點合作項目,降低涉及兩岸人民健康的議題,受到雙方長期政治分歧的影響。像是與中方接洽的工作,即可由海基會處理,台灣衛福部在幕後協助,主要負責疫苗入台後的處理。
其三,將民間力量整合進中央取得新冠疫苗管道的一環。若民間組織能卻得經台灣衛福部、與歐美國家認可之新冠疫苗,並且捐贈給中央統籌運用,在疫苗施打普及的目標上,勢必能有巨大的助益。此舉不僅盡可能避開,政治因素的干擾,同時將使兩岸人民、與全球互助的行為,備受鼓勵肯定,既救疫苗燃眉之急,也促進台灣對外關係,彼此的緊密連結,一舉數得。
兩岸長期政治的分歧、和齷齪不是新聞,但雙方人民始終都有人,願意在對方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同胞兄弟援手,在1990年科威特事件是如此,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如此,更多的是發生在交流間,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和友誼。
相信在這COVID-19肆虐的時期,兩岸人民皆深受病毒為害,帶給人身健康安全的威脅,雙方放棄成見,若能不計前嫌,秉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同理心,以人民健康的抗疫,為優先考量合作,運用智慧、善用既有非官方組織和民間力量,台海共奏抗疫凱歌不是作夢!同島一命重回衽席不是奢想!
我看最後收播的新聞,政府對民間捐贈疫苗的看法,出現討論空間,希望很快解套,取得切實的可行辦法,增加台灣的疫苗數量,果真如此則可喜可待。引蘇慶豐新作,完整概述現況,亦寫共同期許,以殿本文有句:
「居家抗急疫,樂土成鬼域,親戚不往來,朋友多猜忌。謠言傳又闢,智者信復疑,夜來風雨聲,防務再升級。確診賴良醫,平安當自取,全島同一命,萬民共此意。殷殷頻寄語,持志度危機,苗劑供應時,幸福重臨地」。(文:黃家廉/桃園.圖:老顽童/上海)
《全球粥會官方網站》關心您: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如有疑似症狀,敬請通報衛生福利部疾管署。在此,同時謹向全體防疫、無名英雄致敬,並祈天佑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