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故宮文物遷成 曲水流觴牽成 粥賢莊嚴名垂千古雙成就

故宮文物遷成 曲水流觴牽成 粥賢莊嚴名垂千古雙成就

更新时间:2021-02-20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故宮文物遷成 曲水流觴牽成 粥賢莊嚴名垂千古雙成就

[粥會新聞中心2月20日臺北訊]今(20)日,全球中華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逕赴臺北故宮博物院,懷舊行事後對記者說:歷史上的今天、1949年2月20日,國民政府終將故宮等館藏文物、文獻精品分作三批,輾轉遷來臺灣保存,這件故宮文物遷台事成,以及“曲水流觴”渡台牽成,雙雙成就粥會名賢莊嚴,名垂千古讓人忘懷不了!

正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曲水流觴”,陸炳文緬懷舊情境,在南投埔里秋山居、臺北故宮“流觴”舊地,先後發思古之幽情,深感古代文人雅士,比起當代人更高雅,更懂得過生活情趣,這不得不感謝莊尚嚴(1899~1980,單名嚴,字尚嚴,號慕陵,晚年自稱六一翁,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退休),粥賢把此一古文化,當作古物保存下來,流風餘俗傳衍兩岸,別處粥翁還不好說,而瘋傳花蓮和泉州,粥會之首功不可沒。

從頭話說那1924年,上海粥會成立同年,宣統皇帝溥儀出宮,被趕出了紫禁城,李石曾(1881~1973年,原名李煜瀛,號石曾,字石僧,北京故宮博物院創建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早年發起和組織世界社,赴法勤工儉學運動,臺北粥會第2任會長)同時間入主,名為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長,莊嚴則以事務員名義入宮,負責點查清宮文物。

1925年雙十那一天,李石曾親書〈故宮博物院〉、匾額才剛剛掛上去,莊嚴就正式進入故宮,被聘任為古物館科員,從此開始長達55年的國寶守護人生涯,也開啟1933~1936年間,隨同押運部分故宮文物,南遷首部曲一路護送下,從北京→上海→南京,暫時停歇安置起來;1937~1947年之間,再迫於中日新情勢需要,始有故宮二度「西遊記」,南京→安順/樂山/峨嵋→重慶→南京。

第3回之1948~1965年,眾所周知原因文物遷台,南京→台中→北溝→士林外雙溪,伴隨遷移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勇敢的故宫人、文物守護者粥賢,陸炳文對此較感興趣的,乃一張舊照片所捕捉到,莊嚴在1963 年3 月杪,仿東晉王羲之“蘭亭修禊”典故,邀中外友人於霧峰北溝溪畔,舉行來台後的首次“曲水流觴”雅集。

其實,作為曲水流觴最初發起人,亦即舉辦者、傳承者莊嚴,一個在故宮待了一輩子的人,一生總共舉辦過3次,類此的騷人墨客雅集:第1次於陪都重慶,第2次即台中北溝,第三次臺北外雙溪;前後地形地物不同,但辦理的形式皆同,放在流水中的酒杯,在曲折水道中流轉,飄到誰的身邊,誰就喝酒吟詩。

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們中國人傳統上,迎送祖先的古老節日,對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這個日子更別有一重涵義。各自看精緻的小杯,經過自己,經過粥賢,懷想著那48年之前,莊嚴必定會憶起,自己在北平工作時,當地的一座古老亭子,名字叫做“禊賞亭”,亭裡高懸“曲水流觴”四字。


如今台北故宮院區、西側山谷邊的小溪,亦見一塊出自日人手筆、刻著“流觴”岩石,莊嚴前於1973年,寶即癸丑年在此,舉行過修禊活動,是蘭亭雅集魅力,歷久不衰的見證。陸炳文數訪該勝地,昔日“流觴”兩個字跡,已經逐漸模糊不清,不過印象依舊清晰,因而才有日前南下,造訪埔里“流觴”之行 。


粥會大家長炳公,稍早為文上傳群組、《埔里有曲水流觴茶酒詩吟無傷》:在山清水秀的南投.埔里秋の山會館,山隠秘境之中,內含“曲水流觴”--品茗淺酌人生體驗,粥翁彷若唐宋文人雅士,演繹好悠閒生活逸趣,雖然沒有茶水也無酒,更缺少詩詞歌賦吟詠,但是無傷於附庸風雅,而且此一文雅流風1668年,美妙絕倫餘韻尚存在其間。


這間秋の山會館,又名埔里秋山居,陸炳文獨鍾情於此處魅力,“曲水流觴”雅集無法擋,多麼希望下回再來的時候,能跟粥友文友共同享用,一場千載難逢的精神饗宴,回味外雙溪小橋流水場景,由莊嚴牽成王羲之的曲水流觴,約集之那場文化人士雅宴,藉此併同故宮文物遷台成功,雙成就粥賢名垂千古之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