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粥会名贤于右任生平事迹

粥会名贤于右任生平事迹

更新时间:2011-02-09 来源: 发布:管理人 浏览:

于公右任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笔名神州“救”主、骚心等,1879320日诞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41110日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六岁。安葬于大屯山巴拉卡。先生是近代史上一位传奇的、平凡的伟大人物,他的诗词、文章、书法、事功、道德、学问、修养风范,及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早为史实所详叙。

于公出身寒素,受九年传统经典教育。除幼年曾牧羊外,十二岁利用课余时间充当制造爆竹的临时工赚钱。到了十三岁即参加了三原县“画院”的“考课”得到了奖金,以后即继续参加,解决了求学的费用。到了十七岁即入县学,其才学被学使叶尔恺发现,称为“西北奇才”,老师朱光启启发他认识民族问题,“戊戍变法”更激发了仇视慈禧的种子。

两年后于先生就读陕西中学堂时,命其随学生赴西安城外跪迎这位老佛爷,曾有上书岑春针手刃慈禧的想法。经同学劝阻,才放弃了这种行动。但以后时常写出排满的诗句,以发泄他革命的思想。如“太平思想何由见,革命才能不自囚”等诗句。继之出版了“半哭半笑”诗草,种下了以后为清吏缉捕的缘由。24岁,兴平县知县杨云瀚聘为西席(家庭教师)

光绪29 (1903) 年考取了举人,杨知县升任陕西商州知州,即聘先生为商州中学堂监督。做了一年,就参加清廷在开封举办的科考,因其倡言革命,以“大逆不道”罪名经陕甘总督奏请清廷缉捕。乡人李云贵派人星夜赶往开封告知,得以脱险,经汉口、南京、东赴上海,在南京江面上曾遥拜明孝陵。

到了上海结识了许多文坛青年学子朋友。其才学受创办震旦学院的马相伯先生赏识,让先生入震旦读书。光绪三十一年震旦发生学生潮另组新校,改为“震旦”公学,先生被推为新校筹备委员。在此期间发现梁启超所办的“新民丛报”登载了“江苏人钱基博严予处置北人偏狭地域观念”一文,即投书该报严辞驳斥。梁读后深受感动,并引言介绍。

光绪32先生担任中国公学董事及国文教师。民前6年联合公学和复旦公学和中学校好友,发起创办“神州日报”,为了办报赴日考察。到了日本经人介绍会见了孙中山先生。这年927日正式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即筹办了神州日报。清光绪33年,正式创刊,作为革命的喉舌。广受读者赞赏,销路甚好,不料一年后因受火灾停刊。嗣后相继创办“民呼”、“民吁”、“民立”三报。

中华民国诞生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先生任交通部次长,代理部务1年,即随孙大总统辞职。民国31914年担任党本部参议。国民党讨袁失败后,先生从日回上海创办民立图书公司,自己利用时间做学问。19166月袁世凯死后,陕西革命党人驱逐军阀陈树藩,先生参与讨陈重要会议。至19181月张义安、胡景翼等树立陕西靖国军旗帜。不幸张义安在讨陈战中殉难,公推于先生任总司令,后为冯玉祥改编。

先生于1922年离陕回沪,这时孙先生因陈炯明叛变也回居上海。两人虽失败,并不气馁,一方面协助先生从事党务改进,另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第一次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宁汉分裂后,重建党政领导中心,国民党24中全会被推为主席团主席。1937年至19458月抗战胜利,8年期间除了襄赞中枢外,并提倡标准草书。1947年始任监察院长,19502月提弹劾副总统李宗仁案,朝野为之一振。

总之,先生雅擅吟咏,文章报国,倡导书法,宏扬文化。早年从事教育,作育英才,多次创报,作为激发革命潮流的号角,并以文人领军,期以扫除陕西军阀,晚年主持监院工作,纠正官邪。集教育家、文学家、大诗人、名书法家、报人先进、革命元勋于一身,且具儒家之学养,侠士之豪气,古大臣忠贞之气节,实为一代贤哲,其行谊足以照耀史册,永垂不朽。---节略自『景行行止-于右任逝世40周年纪念集』(2005115 中华粥会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