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無所不【姓】之五:姓無奇不有(2)* 陸炳文

無所不【姓】之五:姓無奇不有(2)* 陸炳文

更新时间:2011-02-08 来源: 发布:管理人 浏览:

1、在封建時代,強改別人姓氏,歷代屢見不鮮。膽敢觸怒了帝王,下場之一就

是奪其原姓,授以凶德之姓字。唐朝時有一王子,圖謀逐武則天事敗,武后就奪其李氏,令其改姓了虺(音毀,一種毒蛇)。話說她稱帝後,改唐為周,欲將皇位傳給娘家姓武的,要侄子武三思強出頭,經宰相狄仁傑力諫:「三思立,太廟不附姑」勸阻,意思是改朝換姓了,李朝皇太后就進不了太廟,武后再殘暴兇悍,也改變不了中國血緣傳統、各姓族譜傳承的事實。

2、姓字一如普通漢字,出頭不出頭皆有所本,可千萬不能異想天開,隨心所欲

地改名換姓,所謂:「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根深蒂固植入中國人腦海裡。余(41)和佘(音蛇,159)兩個姓正如此,余,佘,風馬牛不相及。據《風俗通義》指出,余祖輩名字為姓氏,秦由餘之後。姓氏考略》又謂,古有餘無佘,今人妄作佘,非也。

3、姓氏演變經緯萬端,其間離合混化,加以改來改去,形成極為複雜,姓仇(音求,256)人家可為例証。依照姓氏考略》說法,後魏仇洛斉,本姓侯,改姓仇,見《魏》。另有避事避仇一說,仇氏之後,改為求氏,故讀音同求。然而,

字形貌似仇的仉(音掌,830),姓源卻完全不同;姓氏考略》也有講,掌氏,孟子母姓仉。

4、以訛傳訛的姓,長久以來揮之不去,亦為得氏途徑之一,其間又以音訛居多,這在台灣最易見者,是發生在用台語發音的閩南人身上。例如:陳氏(1)為田氏(79),莘氏(1155)為辛氏(129),黨氏(328)為掌氏(544),郯氏(音談,源自嬴姓)為談氏(源自子姓,一說即郯氏,見《姓氏考略》243),耿氏(173)為簡氏(32)等。簡、耿二姓,難分難解,其來有自,無話可說,《蜀志》載,幽州人簡雍,姓耿,因音訛改為簡。就連檢氏之後,都有訛傳為姓簡的,見《姓苑》文字,檢氏,避諱改為簡氏。

5、族姓訛傳最多支,避難遭遇最坎坷,當然要數第五1072)複姓這一大家族。《後漢書,第五倫傳》記載,齊國被秦滅後,國君田氏的宗族後裔,流離失所多年,才在漢初,由山東遷徙到京兆(今陝西西安)附近皇家園陵,定居下來者日眾,為了區別分支,便以次第為姓氏,始有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有的再簡化,初以”為姓。粥會名賢于右任的啓蒙老師有第五先生,于渡台續任監察院院長時,曾安插了既是陝西小同鄉,又係恩師後人的第五潔,進入院內擔任庶務工作,第五全家則住臺北木柵(今文山區)。現在全台共8人(44女)姓第五”,2人(11女)姓,別為一姓,實即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