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善卷之名可以大作文章 * 陆炳文
众所皆知,善人善卷的名字大有文章;恐有所不知的是,又可在善卷姓氏和名号里,大作文章,因为其中隐含善卷得道的事证,足以求证高士其德行的超凡入圣。
善卷乃得道之士
在《庄子‧让王篇》上记载:「有虞氏,武陵人,居枉渚,唐尧闻其得道,不以帝见善卷,北面师之,尧崩,舜以天下让卷,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
《吕氏春秋‧下贤篇》对善卷之得其道,也有话说: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
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
如此看来,善卷乃得道之士之人,正因为听闻他得到了道,有道德,帝尧才会以师事奉之,帝舜也才会以天下让之。善卷只令唐尧遥拜他为师,这是桩善举;他又不受虞舜禅让王位,这还是善行。这位始终劝人为善,并拿出善举善行,以身作则的道德家善卷,自身可说就是一本善书、善本好书,足堪做个“帝者师”,实足后生晚辈师从之,学他做为具有德行、品德高尚的人。
善卷百德善为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话是出自于唐朝诗人刘禹锡"陋室铭",所指名山,德山可谓其中乙座;所称仙人,善卷绝对算是乙个。根据历来考证,4000多年以前,善卷遁世之处枉山,即今湖南常德的德山。诸子百家与魏晋史藉早有此纪事,唐宋明4季追源溯始尤盛。
隋代朗州刺史樊子盖,特别仰慕善卷之德行,初改枉山为善卷山,后来易称善德山,而再得今名德山。俗话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吾人也可以此来比喻德山,此山并不在乎它的高度,而在于有善卷之美德之灵光,高山仰止所翘首仰望的,正是它的凡百德行、流传下来广义的善德善行。
所谓【百德善为先】,这里面的“善”字,既是指善心人善卷着先鞭,又是指他先手的善德及善行。说到善卷之德行,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名篇,『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有句:「善卷让天下,务光亦逃名。所贵旷士怀,朗然合太清」。另一大家刘锡禹更作『善德山』,吟颂善卷德行之高古曰:「先生见尧心,相与去九有。---瑶坛在此山,识者常回首」。
不只文人雅士有这样的赞美诗词,中华历代帝王将相都很推崇善卷。宋真宗诏令封祀善卷庐墓,宋徽宗也赐封号“遁世
善卷一心卷之首
检视善卷的一生,其人高蹈,称得上是清高隐士;其事遁世,只可称之遁逃隐世。可是,看似图个内心的清静,与外在的清境,既没有赫赫事功,也未见斑斑事迹,可是他却一心一意实践他的伟大志业,身体力行了“善卷”首页,这部无字天书中的第一章节“德和善”,如今不仅是帝王将相师法教材,而且为平民百姓必修读物,早巳遗留在历来史乘之中,现正常存于世人薪传之间。
有道是【一心卷之首】,因此后世才会推断:有善卷的德和善,始有老庄的道与道家产生;有善卷的善和德,始有孔孟的儒与儒家的出现。可知中华文化的起源,唐尧虞舜时代形成的善卷文化,源远而流长,根深而蒂固。今日中国人释道儒多不分家,信奉此道的人数众多且在增加中,这跟自古以来道儒合一、道儒和谐大有关连。但若归根结底,还是跟善卷的开启和谐文化有关,所以识者常归结:善卷文化即和谐文化。
回首看待舜帝最初禅让不成,乃因善卷要求取得舜家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以及天下的和谐。此举固然令我国的禅让政治,几乎因此推迟甚至中断,所幸虞舜还是把王位交出,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揖让之德绵延不尽,使得发皇于黄帝时期,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国人一直引以为傲之和谐文化,将会发扬光大且更加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