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與實踐 * 陸炳文
在上海的親表妹王小璣,要託人買我寫的危機三書,系列出版事隔近卄年了,坊間就是遍尋不着,這應該可以理解的,回頭找上我也無能為力,因為自己手邊只留一套樣書,那是永不能割捨愛的結晶。
從小喜愛舞文弄墨的我,有人譏笑不會寫詩的確為事實,可沒有人敢說我不會作文章,寫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小時了了,習作却常在國語日報刊布;大未必佳,拙作更被中央日報副刊青睞,真不知羨煞多少人?算不清賺到多少稿費?
進入台師大求學所學中,要數編編寫寫最有精進,曾於全國大學生孔孟學說論文競賽奪魁;上成功嶺大專學生班集訓,全班萬餘人參加的寫作大賽,冠軍當然非我莫屬;考取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做了調查員,在部或在局的心得寫作,又均如探囊取物,輕描淡寫就取得第一名,人稱“局裡才子”,我一再加以否認、謙沖自牧都沒有用。
正是由於會寫會編之故,現代調查局之父沈之岳局長找我面談,師命要我主編《調查員月刊》,或者選擇去《情報知識》雜誌社,我首次也是唯一一回“抗命不從”,結果如願分發去辦業務;人算不如“師算”,後來還是被恩師抓回去,做有實無名的“文字祕書”,負責起草政治性報告,及大部頭專書《情報戰研究》。
天常不從人願,在節骨眼上,沈局長榮調國民黨中央社工會主任,我閉門造車寫成17萬字《情報戰研究》,全書依舊是胎死腹中,心血付出竟無疾而終;第一個調查員過調社工會的我,工作性質雖與情報戰搭不上関係,但跟情報知識不無関聯。個把年之後,沈主任轉任總统府國策顧問,我則另有任用,轉業到經濟部中華工程公司,初任工業関係管理師,直至當上行政管理副總經理,主管祕書、企劃、人事、政風、工安、工會、雜誌和黨務等部門後,始克把死板之“情報”觀念蛻變的理論,轉化為可供企業或公共関係應用之活路“知識”的實踐。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的獨門絕活兒危機管理學,亦係經長時間的醞釀才形成,其間轉捩點的本身,其實就充滿了危和機。話說中工公司第573次週會,我在例行報告中有違常例地陳詞:「本公司海內外分支機構及各施工處所,防範危機各類狀況發生,有工安災害,蓄意破壞,颱風地震,勞資糾紛,交通事故等諸如此類意外,依規定應分別向人(二)處、防災中心,及主管處室呈報,又如記者聞訊往訪,或不利消息見報,則需與祕書處公関課聯繫,因發生之原因與情況不同,報告之對象也異,優先順序更有所不同,為便於各單位在情況出現後立即反映,同時俾便主管處室馬上做出反應,暫時先請企劃處列表通函相關部門遵照辦理,將朝於短時期內完成緊急事件速報系統,最終建置為一套整合性危機管理體系,才能完全讓公司迅速了解並掌握狀況,進而採行適當之因應措施」。
這套獨創的公関危管應變體系,在我接任經濟部顧問兼國會公関總聯絡人時,隨伴帶往援用,屢試不爽,屢戰屢勝。試以媒體戰為例,1993年4月号《財訊》刊出不實指控:「經濟部的顧問陸炳文,日前因前往澎湖幫國民黨縣長候選人鄭永發助選,引起了民進黨立法委員的強烈不滿,一度發表緊急質詢,指責陸炳文違反行政中立,要求經濟部予以嚴處」。事經體系反映並反應,6月号的同一版面位置、同樣篇幅大小登出更正,由財訊月刊編輯部署名《本刊啓事》:「関於本刊今年4月号依据立委質詢資料,報導----一事;据陸炳文來電指出,經濟部
萬變不离其宗,只要有計劃性撰寫文章的天份和能耐,只要有經常性隨機應變的準備和本事,也就是具有危機意識及處理危機的基本能力,而非隨便應付或虛應故事,那麽成竹在胸,有備無患,自然而然會有辦法以不變應萬變。此文初稿曾在師母沈徐露於台北圓山联誼展抱子弟時、面陳因受恩師感召而有之理論與實踐全部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