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媲美七賢的七友 * 陸炳文

媲美七賢的七友 * 陸炳文

更新时间:2010-08-23 来源: 发布:陸炳文 浏览:

我會前身為上海粥會,係1924年始創於滬上的文化人士雅集,迄今猶是獨一無二列名國史之藝文社團,成員以書畫家、作家、詩人、收藏家等文人雅士為主,50年代渡海來台復會,其中著名書畫家馬壽華、陳方、陶芸樓、鄭曼青、張穀年、劉延濤、高逸鴻(以上名次依年齡為序)共七位賢友,別出心裁,同一時期又另組《七友畫會》,經常以小型雅集,聚首切磋藝事,而有渡台七友之美稱,文名直追魏晉,媲美竹林七賢。

 

這七位民國以來的藝術巨擘,人人詩書畫俱佳,且各有所長,不論寫意,抑為工筆,有專於翎毛、有攻於花卉、有樂於山水、有喜於人物、甚至兼擅各門派,獨自創作或偶作合繪,在質的方面說是與時俱進,在量上面言則與日俱增。為求相互觀摩學習,乃於1958年人日、即歲次丁酉農曆正月初七,在台北長沙街婦聯總會內的孺慕堂(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題寫堂名),首開風氣之先,推出大型書畫聯展,廣發英雄帖,邀請各界名流雅賞,卡片簡曰:《七友舉行書畫欣賞會》,出柬人為管領騷壇的于右任、和統領黨政的張其昀聯名,觀展者冠蓋雲集、群賢畢至,盛況空前也可能絕後,蔚為台灣藝壇盛事,其對我國傳統藝術創新發展,咸信是有了至深且鉅之影響。

 

2007年底的粥會例會中,多位粥賢之後因鑑於七友書畫開展將屆50整年,旋即密集邀約他們的其他後人、門生、故舊、或藝術文化研究工作者,組成《七友書畫藝術研究會》,要旨便在傳承及延續七友精神,陳展各方藏品尚屬會商目的之一,經過年餘近十次約集,具體而微地做出重大貢獻,這得歸功於馬漢寶(馬壽華之子)夫婦、黃景綿(陳方之侄)、陶晴山(陶芸樓之子)夫婦、徐憶中(鄭曼青學生)、王壽萱(張穀年學生)、龔書綿(高逸鴻夫人)、和劉彬彬(劉延濤之女)在台北就近之策籌,遠在美國的張正暘(張穀年之子)、和大陸的陳春明(陳方之女)之關注,相關人士熊宜敬(典藏雜誌總編輯、「渡海來台書畫名家系列」套書作者)、和林永發(台東大學教授兼處長、「七友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乙書作者)之協助。

 

而歷來熱心人士,有如:師事馬壽華的郭燕橋、釋廣元、林謀秀及任博悟(已故),陳方的鍾壽仁(已故),陶芸樓的楊汶嵐、吳丹,鄭曼青的蔣宋美齡(已故)、郭琴舫(已故),張穀年的王北岳(已故),高逸鴻之蔣經國(已故)、吳平、李可梅、魏永泉先生之獻替,才能一起把七友其人其事,乃至書畫精品流傳下來,也才能一起把《七友畫會》史冊繼續傳寫下去。

 

恐怕是由於上述人士均與我會有關聯,多為粥會之友、或粥友會員,嗣經指派出面跟台北歷史博物館合辦紀念性回顧大展,時間訂在2009522614,在該館館長黃永川的大力幫忙下,策展諸般事宜大致就緒,目前正進入展前之最後階段,將完成展品徵集到位、及畫冊招商編印,期待能如期如質地將七友的書畫精萃和精神,再度展現在大家眼前,銘記在大家心裡。

 

筆者有幸董其事,並先睹為快,深深覺得,七友畫會就因為有傳人及傳世之作,才不至於隨人事的凋零而走入歷史,反而由於傳遞了和諧的七友精神,這對台灣美術史、擴及中國藝術史,實都穩居不可磨滅的地位;換句話說,七友之結合與成就,最顯著的地方,是在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詩書畫裡面,分別去精準的詮釋我國傳統的和諧文化精神。

 

這七人出身背景不同,性格畫風不同,人生際遇也不同,當然作品行情更不同,唯一相同之處,是透過筆歌墨舞的共同志趣,累積筆精墨妙的共通造詣,追尋筆酣墨醇的共構和諧意境。仔細觀察七人彼此間、詩書畫之間所流露出的和諧感,皆係從人眾出發的和美觀點產生的種種樣貌,包括了人與自然、人與藝術、人與社會、人與國族、人與世界,在在突顯唯有處於和諧狀態,相互間才能共生共滅、共存共榮。關於這一點,我必須指出,甚符粥會長期倡導和諧的粥文化之基本精神,尤能見諸於七友個人創作或合作畫作當中。

 

試以筆者提供展品「高壽延年」橫幅巨構為例,說明其間如何微妙消除對立觀念?又如何技巧發抒和氣致祥心境?但讀畫中劉太希題詩:高壽延年──「高壽延年娛絳甲,竹松富貴石期頤,廬陵賢母耽風雅,催晉西江社裏詩」。逸鴻牡丹、馬華竹、劉濤松、張穀石,奉祝(李)超哉道兄德配慕俠夫人六十榮壽,庚戍正月十七日,江右劉太希敬題。

 

可見整幅協作提及七人亦均粥會名賢,而作畫四人則同屬七友成員,全能又全才的每一位大師,雖受限於揮灑空間和佈局,只能按照構圖分配,用畫筆繪出單一之花、或竹、或木、或石的神韻及雅趣,卻完全不拘形體,超越結構,才可以盡情發抒內涵,表現在大全開紙本,把每一個小個體、每一個小部分,讓它《和合》處理,將詩書畫合一,自然而不造作,不管用任何形式呈現,都是一種有機組合,矛盾中仍保有和諧,真正持久的和諧,絕對不在表象,此即此作成功之所在。如此表現出的太和意象,從書畫創作同樣可以推廣到所有文藝作品,如欲共築和諧的人際關係、社群關係,也得從這一點著眼和著手。

 

我十分同意林永發教授概括性的說法,「總之,七友的繪畫理論,來自傳統詩書畫合一的觀念,抱著神怡務閑的態度,游於藝,其所追求的是一種開闊的天地與穩定和諧的境地。」今日吾等最欠缺的,正是穩定和諧,當務之急,又是共創和諧社會,內容涵蓋族群、實即新舊移民間的和諧,謹以此語互勉並殿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