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閩南文化在閩台五緣上的滙合

閩南文化在閩台五緣上的滙合

更新时间:2010-02-26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事情就是這麼湊巧,一年前的同一天,2009228號,我在定居了一甲子、閩南人居多的台北,應邀出席「海峽兩岸炎黃閩南文化研討會」,以『閩南學在國族和諧史上的地位』為題講話;今天又很榮幸地受邀,跨過海峽來到人文薈萃的閩南泉州,用自訂之『閩南文化在閩台五緣上的滙合』做題目,發抒一個旅台福建人對和諧國族之感懷,也表達億萬炎黃子孫對一統山河之懸念。

 

將近十年以前漫長的卅個寒暑,我投身台灣公務部門的閒暇之餘,一直沒有放棄過對中華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或閩南文化的田野調查研究,和心得成果發表,有的已結集成書出版,例如︰台灣各姓祠堂巡禮、金門宗祠大觀、及金門祖厝之美等;也有的製作成帶狀欄目出現在螢光幕,例如︰《中華電視台》的「源遠流長」、《莒光日》空中教學的「鯤島探源」等。我樂於投入並專研閩南文化,亟欲將它推展為顯學「閩南學」,出發點實在很簡單,就在深盼同樣系出炎黃的閩台兩地民眾,知道台灣與大陸一體關係早有臍帶存在,經過閩粵人士和台灣人共同披荊斬棘,特別是占大多數人口的閩南人最為關鍵,美麗寶島才不只是創造了近代的經濟奇跡,更成為推展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動力,這對近來海峽兩岸和諧關係和平發展歷程,也就是我所描繪的和諧國族史中,閩南人之間流通的地域性文化,一躍而成為區域文化主流,應該居於不可或缺的主要地位。

 

衆所周知,島內族羣分布顯著不很平均,基於地理的關係,乃至歷史的緣故,幾經民族大遷徙,包括1949年的變遷,至今未曾有結構性變動;所以,目前2300萬台灣同胞當中,真正叫做原住民(少數民族)的只有2%,其餘98%的漢族中,外省人占13%,客家人15%,閩南人70%為絕大多數;固雖近年又有所謂新住民的加入大家族,不過被指稱多為移民自東南亞國家入籍者,基本上人數尚不成比例。長年在這樣的人口架構下,今日台灣各方面建設成就,即使是傳統文化蛻變為多元文化的過程中,7成的閩南人可算是居功厥偉;居7成功的漳泉兩府大批移民、及其後代的經之營之,把閩南文化融入台灣之功不可沒。我才大膽假設,抽掉了閩南人,抽離了閩南文化,台灣或許就不成其為寶島了。

 

如果有機會到台灣鄉間走一走,尤其是泉州人聚居的中南部一帶,會發現很多地方的古早稱呼,與前清冠籍地名仍然大有關聯。例如︰泉州府的泉州厝莊、安溪寮莊、同安宅莊等;又如︰漳州府的南靖厝莊、漳浦寮莊、平和厝莊、詔安厝莊、雲霄街等。這些都顯示台灣沿革,跟閩南甚至福建是不能切割的;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一些說法,譬如︰唐山過台灣、阿山和半山、河洛人跟閩南人……,皆充分證明連雅堂(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的祖父)在「台灣通史」『風俗志』謂︰「台灣之人也,而又閩、粵之族也」,所載與傳說誠然不虛﹗

 

在座君長期致力於研究並弘揚閩南文化,或國族和諧文化的貢獻,是令人敬佩的,而對兩岸關係友好的增進,或終極目標一統山河的嚮往,更是可以理解的。根據我的了解,閩台兩地的閩南文化都一個樣,雖說閩南話入台習慣巳叫台灣話,曲藝南音移地普遍巳叫南管,然而根深柢固的鄉音,從來均未有所改變,揆其個中緣由,皆不外乎【五緣】的鏈結之故;這【五緣】亦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通、法緣相循。這樣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及法緣,分開來看,各為閩台文化之固有特色;滙合起來,又係沿襲閩台緣、甚至於構成了閩南文化融入兩岸關系之綜合體。

 

正處于海西大開發先試先行關鍵位置的泉州,透過此次閩南文化論壇的適時召開,倘若在閩台緣議題上多予關注與發揮,廣泛地交換意見並獲致具體結論,足以為溝通兩岸起到了良好的橋樑作用。如同兩個月之前,我有幸追隨市委宣傳部部長宋長青先生,為洛陽橋建成950週年慶典,合作寫下『和諧之橋』字幅那樣;另如正在構思合建的『金廈跨海大橋』,不也是那樣,能夠早日落實得以通行,那麼兩岸互動更加便利,而且又加強了方方面面交流合作,均將在共建和諧閩南、和諧海西、以及未來和諧大中華,所有的盛世大業上計日成程。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先生指出︰和諧文化是全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撐。又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促進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先生也強調要︰恢復以前的和諧,打造和諧的社會。我堅信,和諧社會或和諧兩岸的建構,要團結起一切力量,所依靠的原動力正是和諧文化,而和諧文化又仰仗於閩南文化,只要閩南文化盛行了,和諧文化的昌盛就有7成的把握;同理,和諧文化昌盛了,和諧大中華建設工程,至少也有7成的勝利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