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文化在閩台五緣上的滙合
事情就是這麼湊巧,一年前的同一天,2009年2月28號,我在定居了一甲子、閩南人居多的台北,應邀出席「海峽兩岸炎黃閩南文化研討會」,以『閩南學在國族和諧史上的地位』為題講話;今天又很榮幸地受邀,跨過海峽來到人文薈萃的閩南泉州,用自訂之『閩南文化在閩台五緣上的滙合』做題目,發抒一個旅台福建人對和諧國族之感懷,也表達億萬炎黃子孫對一統山河之懸念。
將近十年以前漫長的卅個寒暑,我投身台灣公務部門的閒暇之餘,一直沒有放棄過對中華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或閩南文化的田野調查研究,和心得成果發表,有的已結集成書出版,例如︰台灣各姓祠堂巡禮、金門宗祠大觀、及金門祖厝之美等;也有的製作成帶狀欄目出現在螢光幕,例如︰《中華電視台》的「源遠流長」、《莒光日》空中教學的「鯤島探源」等。我樂於投入並專研閩南文化,亟欲將它推展為顯學「閩南學」,出發點實在很簡單,就在深盼同樣系出炎黃的閩台兩地民眾,知道台灣與大陸一體關係早有臍帶存在,經過閩粵人士和台灣人共同披荊斬棘,特別是占大多數人口的閩南人最為關鍵,美麗寶島才不只是創造了近代的經濟奇跡,更成為推展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動力,這對近來海峽兩岸和諧關係和平發展歷程,也就是我所描繪的和諧國族史中,閩南人之間流通的地域性文化,一躍而成為區域文化主流,應該居於不可或缺的主要地位。
衆所周知,島內族羣分布顯著不很平均,基於地理的關係,乃至歷史的緣故,幾經民族大遷徙,包括1949年的變遷,至今未曾有結構性變動;所以,目前2300萬台灣同胞當中,真正叫做原住民(少數民族)的只有2%,其餘98%的漢族中,外省人占13%,客家人15%,閩南人70%為絕大多數;固雖近年又有所謂新住民的加入大家族,不過被指稱多為移民自東南亞國家入籍者,基本上人數尚不成比例。長年在這樣的人口架構下,今日台灣各方面建設成就,即使是傳統文化蛻變為多元文化的過程中,7成的閩南人可算是居功厥偉;居7成功的漳泉兩府大批移民、及其後代的經之營之,把閩南文化融入台灣之功不可沒。我才大膽假設,抽掉了閩南人,抽離了閩南文化,台灣或許就不成其為寶島了。
如果有機會到台灣鄉間走一走,尤其是泉州人聚居的中南部一帶,會發現很多地方的古早稱呼,與前清冠籍地名仍然大有關聯。例如︰泉州府的泉州厝莊、安溪寮莊、同安宅莊等;又如︰漳州府的南靖厝莊、漳浦寮莊、平和厝莊、詔安厝莊、雲霄街等。這些都顯示台灣沿革,跟閩南甚至福建是不能切割的;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一些說法,譬如︰唐山過台灣、阿山和半山、河洛人跟閩南人……,皆充分證明連雅堂(中國國民黨榮譽主
在座
正處于海西大開發先試先行關鍵位置的泉州,透過此次閩南文化論壇的適時召開,倘若在閩台緣議題上多予關注與發揮,廣泛地交換意見並獲致具體結論,足以為溝通兩岸起到了良好的橋樑作用。如同兩個月之前,我有幸追隨市委宣傳部部長
中共中央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