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台北城中区赫见清知府陈星聚题联刻石

台北城中区赫见清知府陈星聚题联刻石

更新时间:2013-06-01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粥会新闻中心讯)为了河南漯河人陈星聚这位一代贤吏,清季从福建古田渡海来到台湾为官140周年,适为古田人的我和谐粥文团总长陆炳文,2号率领昔日制播电视节目《源远流长》的寻根一族,地毯式搜寻贤吏走过的留痕,走遍台北城中区旧府城内的大街小巷,终于在228和平纪念公园(别名台北新公园)内一角落,赫然发现首任北台湾最高行政长官陈星聚题联刻石,诚属成功举办台北知府莅台视事纪念座谈会前大吉兆。
陆炳文说,陈星聚来台之前,约莫1870至71年之际,即前清同治九、十年间,当过我的老家地方父母官、福建省古田县的知县,在百姓心目中,是一位贤吏,风评很好,先民曾替他建生祠,岁岁年年祭祀恩主公;可惜上个世纪中叶,兴建古田水电站工程时,县城早已淹没在水库底下,举凡当初陈知县的建设成绩,如今全然找不到任何遗迹。
陆总长指出,在台湾府改制为台湾、台北两府之后,陈星聚以同知身分调任台北府,实质上系北台湾第一位知府,前后7年,建树良多,按说理当会有不少政绩传世;然而在击退来犯的法军不久,同年陈知府逝世,未几清政府又把整个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经过60载日据时代皇民化政策的斵害,中华民族治理下海隅一角,传统文化印记少之又少。
陈星聚题联刻石的重放光明,象征台湾光复以来这60多年,国民政府在复兴中华文化、人文建设上励精图治,特别是对于长期遭到破坏的历史文物,善加保存修护方面,着墨甚深,着力甚大,今日台北城中区赫见清知府留痕,可说是古迹维护工作成绩的展现。「清节历冰霜辛檗半生幸有遗徽型海上,湛恩深雨露贞珉一片长留明德在人间」。这一幅难得一见的32字长联,下款署名「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知台北府事  陈星聚 拜题」,出现于一座“黄氏节孝坊”石制贞节牌坊内柱,久已被台北市政府列为三级古迹保护。
这一古迹全名“节孝  清旌表故儒士王家霖妻黄氏坊”,位置台北新公园入园进门左转处,前往《至圣先师像》的路径上,原立于东门内迁移至此的“黄氏节孝坊”,专为旌表王妻黄氏节孝事迹所立, 1882年(光绪八年)建坊, 能由台北知府陈星聚题联刻石,显而易见被表彰者身分地位的并不一般,更表现了传统社会牌坊尊荣背后的女性寂苦。
牌坊表扬的是清朝末年的黄氏,出生于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16岁嫁夫后,28岁夫婿因病身亡,于是在黄氏74岁逝去前,其光阴都用于尽心尽力抚养三子两女与侍奉公婆。1870年地方官员淡水同知陈培桂声请建立牌坊获准,1893年黄氏去世,但设祠一事因日本政府接收台北城时,爆发战事而延宕下来,后建立于台北圆山附近;1901年因应日本总督府都市计划,与“急公好义坊”一样,拆除后重建于台北新公园内。
黄氏的行谊,除列于陈培桂写的《淡水厅志》,在连雅堂着的《台湾通史‧孝义列传》,亦有记述贞节事迹原委:「黄氏,淡水人,嫁艋舺士人王家霖。夫死守节,卒年七十有四,奉旨旌表。光绪八年冬十月,建坊于城内东门街」。
“黄氏节孝坊”的建筑设计与另一古迹“急公好义坊”,同为四柱三间三楼,但前者之艺术价值尤其突出,除石材选用泉州白石与青斗石外,石柱间以榫头结合,四根石柱正反面均刻有对联,上端屋檐还有鸱吻装饰,匾额下方一面为双龙抢珠雕刻、反面则为双凤戏珠,雕工精细又有豪气,为中国传统雕工之杰作。
仔细端详“黄氏节孝坊”后,寻根族还意外地发见,这一座牌坊四柱的正反面,即前後镌刻四幅楹联,其实也都是出自名人名家之手,除了前面介绍陈星聚题耑名联之外,其它三位则分别自署:1、「赏戴花翎补用府正堂前署淡水分府  何恩绮 拜撰」,2、「赏戴花翎督理台北艋舺水陆参府 海坛左营游府锐勇巴图鲁 郑荣 拜题」,3、「赐进士出身户部主政掌教登瀛学海书院  陈季芳拜题」;上述刻石联句与作者永留英名,愈益凸显贞节的时代尊贵,与夫古迹留存的历史意义。【续次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