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温从章安古港远达台湾之研究(上)* 叶哲明
更新时间:2013-03-15 来源: 发布:叶哲明 浏览:
【编者的话】2010年2月24日,“卫温从台州远航台湾1780周年研讨会暨首日封发行仪式”在北京举行。一个对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和感情融合,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壮举呈现在我们面前——三国时期,公元230年春,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支由1万余名军士组成的船队,从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启程,到达夷洲(今台湾),并在当地进行开发经营,这是中国正史中,大陆与台湾通航的最早记录。那么,这次1780年前的远航,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它给当时和后代,又留下了哪些影响呢——
公元230年,在三国竞争统一的重要时刻,孙权为实现“普天一统,开拓海疆”,遣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从浙东古港章安出使海外,远规台湾,《三国志•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即台湾)及亶洲(海南岛),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即台湾)数千人还”。这是古代东亚航海史上一大罕见壮举,也是历史上大陆和台湾大规模交往,以国家政府名义第一次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的首次记录。是我国古代,以至太平洋地区航海史上罕见的奇迹,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浓重光彩的一页。国务院《对台白皮书》注录该历史事件,并有简略介绍。2003年浙江电视台为此拍摄了对外电视纪录片,并于中央电视台第四台转播,影响颇大。台湾著名史家连雅堂先生《台湾通史》称:“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又说:“台湾固土番之地,我先民早入而拓之,以长育子女生。故自开辟以来,官司之所经划,人民之所筹谋、莫不以理番为务”。卫温、诸葛直此行对开发台湾,密切东南沿海文化和经济联系、交流;开拓我国东海,以及南洋群岛和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航道,可堪为汉武帝开通西域,唐太宗和亲吐蕃,甘英出使大秦等相媲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政治和历史意义。
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从章安古港出使台湾,我国古籍语焉不详。一是章安是两汉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崛起的古港,古郡之一,辖区辽阔,海运比较发达,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有今台州、温州、丽水和福建建瓯、福州五州之地,《汉书》载:“章安,故治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永和三年,以章安、东瓯乡为县,”又称:“南北海运,皆从东瓯”。《府志》云:“章安古名郡,晋代衣冠物,东西列街市、潮头送船舶”,称:“乃浙南闽北之门户”。又称章安:“海东有东镇山(今大陈岛),山下望海中,突出一石,舟往高丽,倭国,必视以为准也”,海上航运发达,也是后汉军事重镇东南都尉的治所之地。其后,由于我国华夏一统事业东南发展,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温州、福州、泉州兴起,章安衰落不振,千余年来,几成为东南沿海默默无闻的荒落村镇。二是卫温、诸葛直奉命进入夷洲之后,唯《三国志》和《临海水土异物志》、《资治通鉴》略有记述;有关重要的政治、军事、行政管理、官员任免,以及城池、制度建置,更无具体记录;诸如进入夷洲之后,卫温诸葛直所率军队和当地夷王、酋长、人民的友好接触,以及征服期间发生有关的重大战事等,已湮没不明,故至今学者很少问津、研究。再如此行出海地点及到达夷洲的简要概况,史界尚无系统述评。有云:“自会稽东县入海行”;有云:“自句章”,“自临海”;或“东冶浮海 求夷洲”。有鉴于此,笔者于1984年在《中国水运史》写过有关此行的考析论文《东吴卫温诸葛直从章安远规台湾考析》,经十余年查阅资料,研究考析,并借助有关考古、文物佐证,从当时临海郡的章安出海的,进入夷洲,先后一年,确和夷王酋长和当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和平接触”,暂时行使过短暂的国家的权力。在中古航海客观条件下,卫温、诸葛直率师万人,漂洋过海,远涉不毛,艰难险阻,风波难测,诚不惜为罕见的壮举。即使卫温、诸葛直最后为孙权误判为:“无功而被诛”,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一生,但力竭完成了吴国制定的“拓展海疆,以定大业”,不辱使命,乃为华夏民族发展史留下了光辉一页。
其一,卫温、诸葛直出使海外,已到达台湾,正史都有明确记录。从有关史籍记载判断:《三国志•吴主传》称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资治通鉴》卷七一,太和四年引《后汉书•东夷传》:“会稽海外有夷洲及亶洲,……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亦有遭风流至亶洲者”。我国先秦史志:《史记》、《汉书》、《越绝书》、《山海经》、《禹贡》等,已载录浙闽的会稽、句章、闽中郡,有民间海航漂流至台湾,其后章安、东瓯、东冶人民相继进入夷洲,并较多见着我国古代史册。《通鉴》更明确记载此行:“夷洲,即今临海郡东二千里”。台湾,即夷洲,史界早有定论。章安,即两汉回浦、东吴临海郡郡治,即今台州。晋司马彪《续汉志》注冶和章安地望曰:“冶即章安故地”;我国海运史上第一部海港、海运、海产的杰出著述,东吴沈莹所撰《临海水土异物志》,对夷洲的方位、地理、民情风俗有简要的介绍,其文称:“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由东冶入海行”。又云:“夷洲者安家之民”。《台州府志》云:“章安,古城,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汉回浦县,灵水汇其趾,海门峙其旁,东西列街市,浦叙会经商,潮头送船舶,入境榄千樯”。可见,章安郡城有一定规模,造船发达、海上商贸兴旺,且南北海航比较活跃。所以《后汉书•会稽郡》曰:“章安故治冶”,《太康记》也云:“冶,鄞县南回浦乡”。又载军事重镇东南都尉,东汉由鄞县移至章安,“始不再迁”。鄞县即四明、宁波;回浦,鄞县之南,即章安。“安家之民”即东吴时临海郡安阳罗江人。综上有关古籍所记,回浦、东瓯、东冶,皆郡内所属,有传统的海上历史航道;只是官方的大规模的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从会稽之东临海郡出海,是中国史册上的首次记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志书有关东冶注处,说法不一,出海港口,始有争论。有认为东冶乃临海郡的章安,或永宁(今黄岩)、温州,也有认为候官、福州。《台州府志》、《临海县志》记临海东有“铁场”之名,亦载章安、临(海)、黄(岩)两界牛头山是三国东吴设置的“古冶铁之所”,今章安还有铁场大队。但细考福州城北有冶山者,一是因人而名,二是因泉得名,均与冶铁无必然联系。所以司马彪《续汉志》则云:“冶即章安故冶”,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进而云:“冶即今台州章安故县”,章安即冶之说在两汉、东吴时期当是正确的。今研究台湾的史家叶国庆,和辑校《临海水土异物志》的张崇根先生也认为“东冶在东吴时有曰永宁,永宁应是黄岩”。明万历《黄岩县志图》云:“黄岩襟海枕山,为闽广吴越之门户,古东南一大都会”。章安是黄岩澄江和临海灵江二水出海处,黄岩在东吴时为临海郡之辖区;那么卫温、诸葛直出海地点在今临、黄两县界处的章安港,当是可信的。(未完待续,作者为台州学院教授,本文由台州市卫温船队远航台湾研究会提供)
公元230年,在三国竞争统一的重要时刻,孙权为实现“普天一统,开拓海疆”,遣将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从浙东古港章安出使海外,远规台湾,《三国志•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即台湾)及亶洲(海南岛),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即台湾)数千人还”。这是古代东亚航海史上一大罕见壮举,也是历史上大陆和台湾大规模交往,以国家政府名义第一次出航台湾,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的首次记录。是我国古代,以至太平洋地区航海史上罕见的奇迹,在世界文化史上写下浓重光彩的一页。国务院《对台白皮书》注录该历史事件,并有简略介绍。2003年浙江电视台为此拍摄了对外电视纪录片,并于中央电视台第四台转播,影响颇大。台湾著名史家连雅堂先生《台湾通史》称:“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又说:“台湾固土番之地,我先民早入而拓之,以长育子女生。故自开辟以来,官司之所经划,人民之所筹谋、莫不以理番为务”。卫温、诸葛直此行对开发台湾,密切东南沿海文化和经济联系、交流;开拓我国东海,以及南洋群岛和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航道,可堪为汉武帝开通西域,唐太宗和亲吐蕃,甘英出使大秦等相媲美,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政治和历史意义。
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从章安古港出使台湾,我国古籍语焉不详。一是章安是两汉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崛起的古港,古郡之一,辖区辽阔,海运比较发达,北起天台山、南及闽江口,有今台州、温州、丽水和福建建瓯、福州五州之地,《汉书》载:“章安,故治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永和三年,以章安、东瓯乡为县,”又称:“南北海运,皆从东瓯”。《府志》云:“章安古名郡,晋代衣冠物,东西列街市、潮头送船舶”,称:“乃浙南闽北之门户”。又称章安:“海东有东镇山(今大陈岛),山下望海中,突出一石,舟往高丽,倭国,必视以为准也”,海上航运发达,也是后汉军事重镇东南都尉的治所之地。其后,由于我国华夏一统事业东南发展,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温州、福州、泉州兴起,章安衰落不振,千余年来,几成为东南沿海默默无闻的荒落村镇。二是卫温、诸葛直奉命进入夷洲之后,唯《三国志》和《临海水土异物志》、《资治通鉴》略有记述;有关重要的政治、军事、行政管理、官员任免,以及城池、制度建置,更无具体记录;诸如进入夷洲之后,卫温诸葛直所率军队和当地夷王、酋长、人民的友好接触,以及征服期间发生有关的重大战事等,已湮没不明,故至今学者很少问津、研究。再如此行出海地点及到达夷洲的简要概况,史界尚无系统述评。有云:“自会稽东县入海行”;有云:“自句章”,“自临海”;或“东冶浮海 求夷洲”。有鉴于此,笔者于1984年在《中国水运史》写过有关此行的考析论文《东吴卫温诸葛直从章安远规台湾考析》,经十余年查阅资料,研究考析,并借助有关考古、文物佐证,从当时临海郡的章安出海的,进入夷洲,先后一年,确和夷王酋长和当地人民“进行了广泛的和平接触”,暂时行使过短暂的国家的权力。在中古航海客观条件下,卫温、诸葛直率师万人,漂洋过海,远涉不毛,艰难险阻,风波难测,诚不惜为罕见的壮举。即使卫温、诸葛直最后为孙权误判为:“无功而被诛”,悲剧性地结束了自己一生,但力竭完成了吴国制定的“拓展海疆,以定大业”,不辱使命,乃为华夏民族发展史留下了光辉一页。
其一,卫温、诸葛直出使海外,已到达台湾,正史都有明确记录。从有关史籍记载判断:《三国志•吴主传》称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资治通鉴》卷七一,太和四年引《后汉书•东夷传》:“会稽海外有夷洲及亶洲,……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亦有遭风流至亶洲者”。我国先秦史志:《史记》、《汉书》、《越绝书》、《山海经》、《禹贡》等,已载录浙闽的会稽、句章、闽中郡,有民间海航漂流至台湾,其后章安、东瓯、东冶人民相继进入夷洲,并较多见着我国古代史册。《通鉴》更明确记载此行:“夷洲,即今临海郡东二千里”。台湾,即夷洲,史界早有定论。章安,即两汉回浦、东吴临海郡郡治,即今台州。晋司马彪《续汉志》注冶和章安地望曰:“冶即章安故地”;我国海运史上第一部海港、海运、海产的杰出著述,东吴沈莹所撰《临海水土异物志》,对夷洲的方位、地理、民情风俗有简要的介绍,其文称:“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由东冶入海行”。又云:“夷洲者安家之民”。《台州府志》云:“章安,古城,在县东一百五十里,汉回浦县,灵水汇其趾,海门峙其旁,东西列街市,浦叙会经商,潮头送船舶,入境榄千樯”。可见,章安郡城有一定规模,造船发达、海上商贸兴旺,且南北海航比较活跃。所以《后汉书•会稽郡》曰:“章安故治冶”,《太康记》也云:“冶,鄞县南回浦乡”。又载军事重镇东南都尉,东汉由鄞县移至章安,“始不再迁”。鄞县即四明、宁波;回浦,鄞县之南,即章安。“安家之民”即东吴时临海郡安阳罗江人。综上有关古籍所记,回浦、东瓯、东冶,皆郡内所属,有传统的海上历史航道;只是官方的大规模的卫温、诸葛直出使台湾,从会稽之东临海郡出海,是中国史册上的首次记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旧志书有关东冶注处,说法不一,出海港口,始有争论。有认为东冶乃临海郡的章安,或永宁(今黄岩)、温州,也有认为候官、福州。《台州府志》、《临海县志》记临海东有“铁场”之名,亦载章安、临(海)、黄(岩)两界牛头山是三国东吴设置的“古冶铁之所”,今章安还有铁场大队。但细考福州城北有冶山者,一是因人而名,二是因泉得名,均与冶铁无必然联系。所以司马彪《续汉志》则云:“冶即章安故冶”,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进而云:“冶即今台州章安故县”,章安即冶之说在两汉、东吴时期当是正确的。今研究台湾的史家叶国庆,和辑校《临海水土异物志》的张崇根先生也认为“东冶在东吴时有曰永宁,永宁应是黄岩”。明万历《黄岩县志图》云:“黄岩襟海枕山,为闽广吴越之门户,古东南一大都会”。章安是黄岩澄江和临海灵江二水出海处,黄岩在东吴时为临海郡之辖区;那么卫温、诸葛直出海地点在今临、黄两县界处的章安港,当是可信的。(未完待续,作者为台州学院教授,本文由台州市卫温船队远航台湾研究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