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台湾书法即事 * 梅墨生

台湾书法即事 * 梅墨生

更新时间:2013-01-17 来源: 发布:梅墨生 浏览:

我对台湾书法没有研究。但我分别于2000年和2009年两次赴台文化交流,对于书法在台湾的發展算有印象。两次台湾行一共呆了四周,最大的印象是台湾人普遍爱好书法,上至官员,下至平民。那种普及程度远远超过大陆。原来小学课程每周都有书法课,只是近年才取消了,但是据说也是学校自己安排,有兴趣有条件的学校仍有书法教学。
在接触各个阶层的台湾同胞时,我感到他们多数都是书法爱好者,至少对书法都有所了解。比如建筑方面的教授、中文系主任、普通市民、中学生等等。走在台北、台中、台南乃至高雄、花莲的街市上触目都是书写体的牌匾,与我们的多是美术字体不同。    因为我爱好太极拳的原故,在台北还拜访了太极拳大家,也是书画名家有“五绝老人”之誉的郑曼青先生的掌门弟子徐忆中先生,让我过目欣赏他的书画藏品,包括郑先生、于右任、黄君璧、溥心畲、刘延涛、宋美龄等在内的名人字画,而徐先生对书法的兴致与通晓,一点也不亚于他对太极拳的研究,赠我的太极拳书籍扉页上就有他秀雅的小楷题字。     
书法在台湾的受欢迎,或许与整体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视有关;就我浮光掠影的参观,确实感到台湾一直没有失却书法的文脉。在台南孔庙参观时,我惊异于他们自蒋介石开始的历任总统,为孔庙题匾书法的端谨可观——当然,几位清代帝王的题额更漂亮了。提起台湾书法,谁也否定不了于右任的“老大”位置,那是动摇不了的。翻开20世纪的书法史,于右任曾谱写过辉煌的一页。在清末碑学的大潮中,于右任以帖化碑碑帖结合,开创了“于体”书风,又在30年代提倡“标准草书”运动而声誉卓著。虽然我对草书的标准化有些异议(但我同意草法规范),但我认为于右任为推动草书艺术,以至书法艺术仍然居功至伟。两次台行,均感台湾人心目中的于右任是书法的泰山北斗。
笔者的忘年交姜一涵教授是台岛的名理论家,著作颇丰,从九十年代初相识至今,每每言及于氏都是褒奖不已。他在所著《书法美学随缘谈》中专章论“书法三大”,第一大即于右任(另为齐白石、吴稚晖)。十年后我再赴台长谈,姜先生仍然大谈于右任,不仅如此,老朋友台湾师大的杜忠诰博士,以及现在明道大学的陈维德教授都是如此。还有台湾艺术大学兼任教授薛平南、中华书道学会理事长朱振南、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进会会长陆炳文等先生,无一不是于右任的崇拜者。
2007年笔者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举办的“双峰并峙——于右任、王遽常书法艺术研讨会”期间结识中华粥会会长陆炳文先生,他同样是谈到于右任话题滔滔不绝。     于右任到底给予了台湾书法领域什么影响,要由台湾同行去研究,我只是浮光掠影谈感受而已。台行我有幸在台北罗青博士府上观览所藏书画,中有于氏一五言行书联甚精,随口赞叹,主人得意。在台拥有于的书法没什么稀奇,但拥有他中壮年的碑体行书精品,就不是优势了,所以罗先生的这件于联便显难得。姜一涵先生亦藏一佳作对联,也很精彩。
至於台湾书学我无能力概括,像姜先生这种美学式理论较少,而如考据式的平实论文较多。台湾行刚知道了一个过去根本不知晓的书法人物:刘太希,是个真“名士派”。也巧了,在几个地方又都看到了他的书作:自然的书写,柔韧中带着清劲,体势纵拨而气息文弱,像文人或学者的字。以前很少听台湾同行言及,刊物也很少介绍,在大陆没有书名,但实在说书法水平优于大名鼎鼎的台静农。 (来源:明师堂博客 2012-03-17)


【编按】梅墨生已第3度来过台湾,去(2012)年随海协会会长陳云林所率文化艺术交流团到台北,又与全球中华粥会总会长陆炳文在诚品旗舰店见面,上文约畧提到的郑曼青、于右任、黄君璧、溥心畲、刘延涛、吴稚晖、刘太希、台静农都是粥会名贤,徐忆中、罗青则为粥友,它如姜一涵、薛平南、朱振南、杜忠诰、陈维德也系粥会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