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灵气如意为大家祈福 * 国父纪念馆

灵气如意为大家祈福 * 国父纪念馆

更新时间:2012-12-16 来源: 发布:国父纪念馆 浏览:

国父纪念馆为迎接千禧年,特请策展人中华如意学会理事长陆炳文,广邀世界各地如意机构及私人收藏家提供如意珍宝,共两百余件精品自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至十月十日,在本馆翠亨艺廊盛大展出「大家如意特展」。其中有历经数百年、行遍数万里的老器物,有现代台湾师父雕镂的工艺品,充满了意在物中、绵延不绝的民族美感与生活哲学。这些难得一见的展品,呈祥兼又祈福,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交相大放异彩。
因逢九二一大地震,本馆馆长张瑞滨与陆理事长,鉴于灾情至为惨重,为响应全面救灾,特联合主办单位发起「我要救救人‧五一九九○赈灾义卖活动」,吁请国人发挥高度的同胞爱,伸出温暖的手,踊跃捐输,帮助我们血肉相连的灾胞,早日走出哀恸,重建家园,而全部捐款已于十月十日是项展览结束后,在律师及会计师的共同见证下,悉数汇入「邮证划拨账户:行政院○八○八九二一一」赈灾捐款专户。
长期以来被中国人视为祥瑞祈福之器的如意,为古器物名,其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最如人意,因而得名;就材质言,以骨、角、竹、木、玉、石、铜、铁等制成。近代因其名称吉祥,形式雅致优美,广受人们喜爱,许多艺术工作者即以如意为题材,运用各种材质与表现手法,创造出令人惊艳的璀璨之作。如意的来源,说法不一,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应该是抓痒的「爪杖」,又叫不求人、孝顺、养和子或毂辘子。古籍《稗文归隐》引《音义指归》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成人指爪,柄长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能到,用以搔爬,必能如人之意。」如意之名,初见于一千六百多年前,晋人王嘉撰着的《拾遗记》中,描写东吴孙权看到潘夫人的画像,直言是仙女下凡,高兴地以琥珀如意来抚摸画像,却把如意折断了;而孙权的儿子孙和在月夜下舞弄水晶如意,不小心打到他的夫人,把雄霸江东的父子霸主对如意的喜爱,描述得非常细致。如意在佛教著录中也有记载,
公元四一○年的《大藏经‧四分律》,文中指如意为佛教僧侣日常的生活用品,一般的佛教辞典称如意为古印度的爪杖,即梵文「阿那律」,含有无灭、无贫的意思。而如意与生活结合,则在唐《酉阳杂俎》中提到,孙权(公元一八五-二五二年)时,掘得昔日秦始皇东游所埋,用以当作王器,这是中国最早记述使用如意的事迹,这也证明早在秦始皇时代,已被视为吉祥物。中国历代如意的形制和功能,因宗教的影响,而有所不同。魏晋南北朝政治紊乱,杀戮过盛,帝王将相因畏惧因果报应而笃信佛法,使得原本在印度左手拿智书,右手执慧剑的文殊菩萨,到了中国之后,慧剑变成了如意,成为智能及祥瑞的图像。
隋唐时的如意其造型及功能,由早期的供抓痒之用,摇身一变成为宗教人士作为庄严、威仪及讲经时持用的法具,而如意在造型上亦逐渐转化为展翅翩翩的蝙蝠。五代宋金时如意成为雕塑绘画中众多神明的执物,不再单属文殊菩萨手中的法器。宋代则发展出今天如意的式样,其外型优美雅致,呈云叶式或三瓣灵芝式,此种形制的如意一直沿用至明清。明代的如意出现多面貌的形制,当时的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简单的美学,历代的如意风格除了继续沿用外,亦创造出精巧、天然的竹木如意,而明代君王倡导「四民异业同道」,文人与工匠的地位刻意被拉近,工艺的表现便融和了文人诗词书画,吉祥文饰发展到了极点,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中国文房艺术最昌盛的时期。
清朝的如意材质精美,风格多样且精雕细琢,极其华丽,清初如意仍然为宗教用的法器,至雍正一朝正式成为各类节庆的贡品,当时以质朴的木制如意为大宗;嘉庆时如意已逐渐开始应用在婚礼之中,此一时期为玉制如意的鼎盛期;而如意正式成为宫廷婚礼仪式中必备的仪器,则是始于同治皇帝的婚礼。本馆为使参观者能共享如意人生,特在展览场设置别致的「灵气如意触摸区」,陈列世上最大古玉如意,供观众触摸,感应灵气,藉此展出共同为我们的国家与国人祈福。(来源:文化部国立国父纪念馆1999年11月12日)

【编按】「大家如意特展」图录:人人如意,也在开展同时对外发行,陆炳文负责搜集主编,并以专文《千禧吉祥 万世如意》代序指出,办此特展具有三方面的重大意义:1、展现中华传统艺术之美,如此具象的如意信物,实在值得鼓励保存和发展;2、共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希望珍重如意,并多讲抽象的吉祥话,祈求大家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3、借着如意无相境界的提升,倡导如意沟通,以促进世人在彼此包容、相互尊重,因而建立的共识中,化解纷至沓来的困扰与危机。陆炳文另有专书《如意双手:公关与危机处理7讲》,台北黎明文化公司印行,1998年改版重印,亦正是针对如意沟通与解除危机,推广此一理论和实务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