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老人的平常兒子(6之6)* 狄源明
更新时间:2012-11-16 来源: 发布:狄源明 浏览:
第三樂章 獨立思考、回歸自我
鄧小平、胡耀邦等撥亂反正,使國家恢復元氣。可以批評分析一下毛澤東了,可以與世界上的好潮流接一下軌了,可以解放思想獨立思考了,我也50歲了。
我選擇今後從事的工作——教自然辯證法和醫學哲學,當老師,寫論文。被評為副教授,未成“正”果。1988年滿60歲時離休。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了,這是很大的獨立。
我每年讀近百本書,重新思考種種問題。編印了《源遠流長》——狄家四代人的簡傳、《我的五十年》——重慶南開中學1946年高中畢業生81人的經歷和反思、《新二十四孝》——24位孝親者的新事蹟。寫完一部敍述5名知識份子20世紀下半葉軌跡與心跡的長篇小說,還編選出《源溟詩文》,收白話詩120首、舊體詩詞50首和一些散文論說。
憂國憂民的心態,這輩子是改不了啦。
一輩子,兜了一大圈,覺得還是胡適最順世界潮流,最理性明智,但是他夾在蔣、毛強勢人物和他們的千萬軍警中,沒幾個人聽進他的忠告。唉,中國!唉!同胞!
北京的紫禁城、壇廟已被大高樓們遮掩得只剩底線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著文說中國大陸的環境污染到2000年將達到頂點,現在看來我還是太樂觀了。我在《我國正處於兩次衛生革命的交叉路口》中,用大量數字說明“我國防治疾病的任務非常繁重。第一次衛生革命(向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營養不良等作鬥爭)尚未成功,而第二次衛生革命的任務(向心、腦血管病、癌、公害、職業病、精神病、遺傳病等作鬥爭)日益突出,召喚我們投入更大的防治力量。”後來,非典型肺炎的爆發和肺結核的回潮,都證明了對急、慢性傳染病不可輕忽。我從幾十年的統計表中,考證出1962年是我國西醫、中醫人數持平(各34.4萬人)的關節年份,在此之前,中醫比西醫多:在此之後,西醫躍進,2005年已達中醫的6倍。
我還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员会書面提出,与臺灣聯合制大型客機,與東盟聯手制中型客機的建議。
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節目是我每天要看的。以台島為鏡,與大陸作對比,眼觀台,心思陸,有益又有趣。2010年冬,我偕老伴、大女兒、女婿4人轉臺灣一圈,到新竹青草湖父親的墓園祭掃,赴碧潭凴弔,見到堂妹一家人和父親的一位乾女兒,与国民党党史馆长联系,索看在那裏保存的我父遺文物。爬了阿里山,泡了知本溫泉……
嗚呼,1948年初不到二十歲的我,就與老爸永別了,隔了一道深深的海峽,很快便魚雁斷絕。他1964年病故,我是從《參考消息》上看到的。
我詠《思父》詩:課我四書、黃孝子,恬淡廉樸重親誼,“盼”“懸”凾囑言行慎,父子交責悔過激。(我唸清華,源滄哥唸北大時,父來函各注明盼字多少號,脫號便知為戰火中的郵件丟失。父親贈我一空白帳薄,上題“歸來如握珠,與我娓娓談”)我多麽希望與疼愛期盼我的老爸,喝著他最喜的粥和祁門紅茶、細敘分別以來的種種切切:談親友、談詩文、談人生體會,同訪故鄉,同去九寨溝、張家界等處玩賞,請老爸品嘗兒媳做的拿手好菜……唉,這些只能在夢中出現了!(全文完)
鄧小平、胡耀邦等撥亂反正,使國家恢復元氣。可以批評分析一下毛澤東了,可以與世界上的好潮流接一下軌了,可以解放思想獨立思考了,我也50歲了。
我選擇今後從事的工作——教自然辯證法和醫學哲學,當老師,寫論文。被評為副教授,未成“正”果。1988年滿60歲時離休。時間可以自由支配了,這是很大的獨立。
我每年讀近百本書,重新思考種種問題。編印了《源遠流長》——狄家四代人的簡傳、《我的五十年》——重慶南開中學1946年高中畢業生81人的經歷和反思、《新二十四孝》——24位孝親者的新事蹟。寫完一部敍述5名知識份子20世紀下半葉軌跡與心跡的長篇小說,還編選出《源溟詩文》,收白話詩120首、舊體詩詞50首和一些散文論說。
憂國憂民的心態,這輩子是改不了啦。
一輩子,兜了一大圈,覺得還是胡適最順世界潮流,最理性明智,但是他夾在蔣、毛強勢人物和他們的千萬軍警中,沒幾個人聽進他的忠告。唉,中國!唉!同胞!
北京的紫禁城、壇廟已被大高樓們遮掩得只剩底線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著文說中國大陸的環境污染到2000年將達到頂點,現在看來我還是太樂觀了。我在《我國正處於兩次衛生革命的交叉路口》中,用大量數字說明“我國防治疾病的任務非常繁重。第一次衛生革命(向傳染病、寄生蟲病、地方病、營養不良等作鬥爭)尚未成功,而第二次衛生革命的任務(向心、腦血管病、癌、公害、職業病、精神病、遺傳病等作鬥爭)日益突出,召喚我們投入更大的防治力量。”後來,非典型肺炎的爆發和肺結核的回潮,都證明了對急、慢性傳染病不可輕忽。我從幾十年的統計表中,考證出1962年是我國西醫、中醫人數持平(各34.4萬人)的關節年份,在此之前,中醫比西醫多:在此之後,西醫躍進,2005年已達中醫的6倍。
我還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员会書面提出,与臺灣聯合制大型客機,與東盟聯手制中型客機的建議。
中央電視臺“海峽兩岸”節目是我每天要看的。以台島為鏡,與大陸作對比,眼觀台,心思陸,有益又有趣。2010年冬,我偕老伴、大女兒、女婿4人轉臺灣一圈,到新竹青草湖父親的墓園祭掃,赴碧潭凴弔,見到堂妹一家人和父親的一位乾女兒,与国民党党史馆长联系,索看在那裏保存的我父遺文物。爬了阿里山,泡了知本溫泉……
嗚呼,1948年初不到二十歲的我,就與老爸永別了,隔了一道深深的海峽,很快便魚雁斷絕。他1964年病故,我是從《參考消息》上看到的。
我詠《思父》詩:課我四書、黃孝子,恬淡廉樸重親誼,“盼”“懸”凾囑言行慎,父子交責悔過激。(我唸清華,源滄哥唸北大時,父來函各注明盼字多少號,脫號便知為戰火中的郵件丟失。父親贈我一空白帳薄,上題“歸來如握珠,與我娓娓談”)我多麽希望與疼愛期盼我的老爸,喝著他最喜的粥和祁門紅茶、細敘分別以來的種種切切:談親友、談詩文、談人生體會,同訪故鄉,同去九寨溝、張家界等處玩賞,請老爸品嘗兒媳做的拿手好菜……唉,這些只能在夢中出現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