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感于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讲“民族和睦共处”

感于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讲“民族和睦共处”

更新时间:2012-11-15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粥会新闻中心讯)新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15日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公认为态度诚恳,语言平实,内涵真切,意义深远,动人心扉,给人留下良好的领袖形象;尤其是当他讲到“民族和睦共处”时,让人领受到领导人的思维广度,以及对于自己民族的高度了解、与无以伦比强度的民族自信心,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修为,也不是一般国家元首能有的素养。本会总会长陆炳文昨天午前,紧盯住凤凰卫视11正点新闻,有感于习近平更贴近人民的一席话,即时向记者说出心里最直观的解读。
陆总会长指出,习近平之所以为习近平,行将成为新中国第五代国家主席,的确是有他与众不同的领袖特质,未来十年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如今看来应该不至于沦为口号,咸信到了2020年,最迟至2030年,一定会变成事实,而呈现在世人眼前。我不是空口无凭,而是有凭有据。因为相对于之前,胡锦涛总书记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所倡言的“社会和谐共进”,已经使得国家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统一大业已经几近成功了一半。
陆炳文说,至于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究竟何去何从?习近平点出问题的解答,完全在于“民族和睦共处”,有别于胡氏的科学发展观,我姑且名之为习氏的历史文明进程观;综观昨日讲话全文,通篇用词历史或文明就达七处之多,由此可见进程观左右了习近平的论述,而此一“民族和睦共处”观点,其实亦非一时兴起,早已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
几乎就在胡锦涛提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同一时期,2008年11月20日习近平到云南省调研时强调,要推动实现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2009年6月16日,习近平会见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时说,中缅两国人民自古亲密交往,和睦相处,---也理解缅甸人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和睦的愿望,---并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2010年7月30日,习近平认为青海化隆与尖扎两县,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携手谋福祉。2011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泰国华人侨界举行的欢迎晚宴上致辞,广大在泰华侨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泰国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也为中泰友好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2年2月17日,习近平对南加州华人华侨演说,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努力成为与住在国人民和睦相处的典范。同年4月10日,习近平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时表示,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7月8日习近平在「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讲,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才能和睦相处、各得其所。9月24日习近平又到西双版纳,重申在长期的和睦共处中,各民族共同推衍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古、奇、融的文化个性,具有原创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文化气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也是该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实际上,近年来在国内外许多不同场合,习近平是和谐与和睦并用居多,近来则更多时候用和睦共处、或和睦相处;15号,他讲话原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段文字应可视为最贴近人民、最走进群众的一次发言。
当陆总会长被记者问到,和睦与和谐之间的异同时,他简单回答:我一贯的主张,两岸和平统一没有快捷方式,不能抄小路、不能炒短线,两岸关系发展思路,从初期包容、中阶融合、持久真正的和谐、到终极的国家完全统一,如此稳定中求进展,总有四段路程要走,万难一步登天,亦非一蹴而及,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水到渠成,终必实现。陆炳文还补充说,固然追求统一排不出时间表,而统一时程的长短,却是可以有效缩短的,只要在包容与融合阶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和睦共处原则,尊重多元不干涉家务事,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通过平等对话、互利合作、互惠双赢,持续进入真正的和谐社会、和谐两岸,就一定可以在最短期内,共同完成中国一统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