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吴稚晖故居 * 晚霞客
更新时间:2012-11-14 来源: 发布:晚霞客 浏览:
吴稚晖出生在武进县雪堰桥,是我的同邑先贤。去(2008)年,在第十一次续修《卢庄徐氏宗谱》时发现,上一次修谱(1946年)是吴稚晖先生作的序。大概当时已有相当不错的印影技术,印在我们家谱上的序是吴先生的手迹。字如其人,吴先生的书法质朴自然,挥洒自如。我们卢庄徐氏子孙到现在也不过三千多人,当时吴先生已是82岁高龄,以其国民党元老之尊,为区区一本《徐氏家谱》作序,足见其平民风范。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有台湾同胞尊吴先生为“粥师”的粥友们,来雪堰桥镇参观吴稚晖故居。这才知道雪堰桥还保留着吴稚晖先生的故居。当时就想,一定要抽时间前去瞻仰一次。
吴稚晖故居在雪堰桥镇老街。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吴稚晖故居一直无人看管而破落不堪,也无人知晓闻问。2001年春,台湾故乡人士周振华、储福兴、陈凌海等发起重修吴稚晖故居,修成后在故居内陈列吴稚晖先生生前照片、及后人的纪念书画等。修葺一新的吴稚晖故居为三开间平房,座西朝东,向前还有两进房,再外就是老街,街道另一侧是直通太湖的雅浦河。邻居说,吴稚晖家是四房,大概前面两进房分给了大房和二房的子孙。瞻仰故居要从一条小弄堂进去,街上既无指示牌又无明显标志,陌生人很难找得到。现吴稚晖故居已被列为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负责看管的一位姓马的老先生说,来参观的人还不少,而且是无锡人居多。因雪堰桥地处武进、无锡交界处,还因为吴稚晖六岁丧母,七岁时就到无锡外婆家读书去了,后来讲话一直是无锡口音。他曾对人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故居里陈设很简单。进门一张长条形桌子,是工作人员马老先生(马先生已84岁高龄了)接待来访者和看报纸的地方。后墙靠壁放一张红木案几,案几上安放着吴稚晖先生半身铜像和三张放大了的头像照片。照片上的吴稚晖胖乎乎的圆面孔,既有点像娃娃脸,也有点像寿星翁。马老先生说,这尊铜像是今年刚从台湾送来的。墙上挂着一幅徐悲鸿为吴稚晖画的半身像。画框两侧是吴稚晖侄子吴庆余写的对联:发明注音字母统一祖国语言 提倡科教兴帮负责勤工俭学。这幅对联点明了吴稚晖先生一生做的两件最具历史功绩的事情。第一,就是1913年担任中国教育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3个月时间主持制订注音字母,1918年编着出版6000余字的《国音字典》。毕其一生推行注音字母,统一国语发音。第二,是在1915年与李石曾等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组织国内有志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读书。在1921年成立里昂中法大学,并担任校长。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个时期到法国留学的。
案几两侧挂了一幅台湾中华粥会武进参观团送的对联,内容是:篆法自千秋要景仰文光正气,风规垂万古何须论建国勋名。这一幅对联蕴含了吴稚晖先生的人生经历。故居墙上还挂了不少台湾粥友送来的纪念吴稚晖先生的书画作品,其中一幅李江岳的书法作品内容很有意思:辛亥革命告成,中山信徒普受人民赞许贡献之大,而稚晖先生总以幽默语调谦称,贡献只是教法兰西人吃豆腐。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先生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蒋介石题字“痛失师表”。12月1日蒋经国遵从恩师遗愿,将骨灰海葬金门厦门间水域,以偿其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第二年,高达4米的吴稚晖铜像竖立在台北市敦化北路和南京东路的交叉路口,40多年来一直是台北市的地标之一。另外,在金门县水头还建有一座吴稚晖公园,园内有一座于右任题写的“稚晖亭”,站在亭内可以远眺祖国大陆。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稚晖列为“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粗粗的看了一遍吴稚晖先生故居的陈列,头脑有点发胀,赶紧拍了几张照片,走出有点昏暗的三间故居,来到宽阔的雅浦河边,看着匆匆流淌的河水,吴先生笑眯眯的脸容,还不时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来源:晚霞客的博客 2009-05-23)
吴稚晖故居在雪堰桥镇老街。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吴稚晖故居一直无人看管而破落不堪,也无人知晓闻问。2001年春,台湾故乡人士周振华、储福兴、陈凌海等发起重修吴稚晖故居,修成后在故居内陈列吴稚晖先生生前照片、及后人的纪念书画等。修葺一新的吴稚晖故居为三开间平房,座西朝东,向前还有两进房,再外就是老街,街道另一侧是直通太湖的雅浦河。邻居说,吴稚晖家是四房,大概前面两进房分给了大房和二房的子孙。瞻仰故居要从一条小弄堂进去,街上既无指示牌又无明显标志,陌生人很难找得到。现吴稚晖故居已被列为常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负责看管的一位姓马的老先生说,来参观的人还不少,而且是无锡人居多。因雪堰桥地处武进、无锡交界处,还因为吴稚晖六岁丧母,七岁时就到无锡外婆家读书去了,后来讲话一直是无锡口音。他曾对人说,“说我武进人可,无锡人可。总之,是中国人也!”
故居里陈设很简单。进门一张长条形桌子,是工作人员马老先生(马先生已84岁高龄了)接待来访者和看报纸的地方。后墙靠壁放一张红木案几,案几上安放着吴稚晖先生半身铜像和三张放大了的头像照片。照片上的吴稚晖胖乎乎的圆面孔,既有点像娃娃脸,也有点像寿星翁。马老先生说,这尊铜像是今年刚从台湾送来的。墙上挂着一幅徐悲鸿为吴稚晖画的半身像。画框两侧是吴稚晖侄子吴庆余写的对联:发明注音字母统一祖国语言 提倡科教兴帮负责勤工俭学。这幅对联点明了吴稚晖先生一生做的两件最具历史功绩的事情。第一,就是1913年担任中国教育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主席,3个月时间主持制订注音字母,1918年编着出版6000余字的《国音字典》。毕其一生推行注音字母,统一国语发音。第二,是在1915年与李石曾等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组织国内有志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读书。在1921年成立里昂中法大学,并担任校长。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这个时期到法国留学的。
案几两侧挂了一幅台湾中华粥会武进参观团送的对联,内容是:篆法自千秋要景仰文光正气,风规垂万古何须论建国勋名。这一幅对联蕴含了吴稚晖先生的人生经历。故居墙上还挂了不少台湾粥友送来的纪念吴稚晖先生的书画作品,其中一幅李江岳的书法作品内容很有意思:辛亥革命告成,中山信徒普受人民赞许贡献之大,而稚晖先生总以幽默语调谦称,贡献只是教法兰西人吃豆腐。1953年10月30日,吴稚晖先生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蒋介石题字“痛失师表”。12月1日蒋经国遵从恩师遗愿,将骨灰海葬金门厦门间水域,以偿其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第二年,高达4米的吴稚晖铜像竖立在台北市敦化北路和南京东路的交叉路口,40多年来一直是台北市的地标之一。另外,在金门县水头还建有一座吴稚晖公园,园内有一座于右任题写的“稚晖亭”,站在亭内可以远眺祖国大陆。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稚晖列为“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粗粗的看了一遍吴稚晖先生故居的陈列,头脑有点发胀,赶紧拍了几张照片,走出有点昏暗的三间故居,来到宽阔的雅浦河边,看着匆匆流淌的河水,吴先生笑眯眯的脸容,还不时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来源:晚霞客的博客 200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