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赴法勤工俭学与中华民族命运的变迁*叶星球

赴法勤工俭学与中华民族命运的变迁*叶星球

更新时间:2012-09-03 来源: 发布:叶星球 浏览:

十九世纪末年,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一些有识之士认清了自己贫穷挨打的根源,他们终于挣脱锁国闭门的束缚,走出了国门。那时候的欧洲,资本主义相当发达,科学技术进步,也是无产阶级运动风起云涌之时。中国近代史上,一大批杰出的领袖级人物,都与法国有一定联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篇章。

  1872年8月16日,清政府派出首批官方幼童到美国留学。1877年,福建船政学堂也派人到英国、法国学习驾驶制造,从此拉开了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序幕。1901年,清政府明令废八股,改策论。1905年取消科举并鼓励留洋,自上而下触动了中国文人延续千年的“读经、应试、做官”的理想模式,“出洋留学”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20世纪开始,科技救国留洋热潮迭起,由于官费留学生名额十分有限,自费费用浩大,一大批清贫而有志的青年,只能“望洋兴叹”。

  1907年,蔡元培留学德国,他虽然留学在外却密切注视国内发生的事情,并与反清革命党人保持着畅通的联系。他同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关系都相当密切,蔡元培与此三人,在同盟会改组后国民党中享有盛誉,被人称为国民党四元老。蔡元培留德期间,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在法国留学。

  1908年,美国国会正式决定以退回部分庚子赔款吸引中国留学生留美,由此推动清末民初的留学美国的热潮。1912年初,李石曾、吴稚晖、汪精卫、张静江、张继、诸民谊等人,联系时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发起组织留法“俭学会”,其宗旨以纳最俭之费用,实现留学之目的,鼓励国内青年赴法留学。同年四月,俭学会在北京设立“留法预备学校”。指导安排有意到法国留学的学生。蔡元培曾给予大力支持:教育部拨借了安定门内大方家胡同原师范学校的旧址给他们做校舍。

  “勤工俭学会”和“俭学会”,并非同一组织形式。根据蔡元培介绍,“俭学会”学生虽节俭,但所需费用数量较大,自筹旅费100元,每年食宿约500到600元,还需行装费100元,这对一般平民家庭来说是难以筹借的。“勤工俭学”的学生,其实只需100元单程赴法船票就够了,留法期间的一切费用,可以通过自己工作的报酬来解决。其性质是“半工半读”。

  蔡元培主张大力提倡,一些社会名流也相继表态支持。湖南、河北、山东、四川等省政府并为首批勤工俭学志愿者提供一定数额的资助,“赴法勤工俭学”迅速引起反响。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开创的勤工俭学运动,持续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1919年,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深刻地表现了中国青年们忧国忧民、强烈改革的愿望。运动之后,勤工俭学到法国,几乎成了进步知识青年最佳的选择。其时,适值俄国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遂为这些热血青年所欢迎和向往。

  庞大的旅法留学队伍,造就了一大批早期的共产主义战士,和缔造共和国的风云人物: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向警予、王若飞、李富春、蔡畅、何长工等中坚力量。当年,周恩来同志只能住10平方米不到的斗室,探索中国未来

  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在近代科技文化艺术教育事业上的杰出人物:严家慈、钱三强、巴金、钱钟书、冼星海、肖三,盛成、傅雷、朱光潜、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艾青、吴作人、刘开渠、李金发、常书鸿等瞩目的名字。(来源:深圳特区报 20110621 作者为巴黎欧华历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