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怀想我国最早的摄影记者及摄影者(上)*陆炳文
今天9月1号记者节,又让人想到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郎静山(1892-1995),因为父亲喜欢收藏书画、唱戏、和照相,使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郎静山12岁进入上海南洋中学求学,在图画老师李靖兰处,学会摄影原理、冲洗、和晒印技艺,于是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26年开始,他担任上海《申报》、和《时报》新闻记者,长达12载,同时期发起成立“中华摄影学社”。
后来,郎静山发明了集锦照相,更成为一代摄影大师,亦蒋介石御前带机摄影师。我粥会名贤百岁颐庆时,我曾于台北《中央日报》副刊,发表一篇祝瑕专文《手不释机的人》;台湾文化艺术界100个社团,也在三军军官俱乐部,为他办了盛大的祝寿雅集,我负责接送,并陪同进出场,仍由我向座众讲述他的生平事迹,讲题为《费伯城郎》,虽已事隔20年,至今记忆犹新。
今日还联想起另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吴稚晖(1865——1953),由于奉为我粥会精神导师,8年前策划办理文献文物特展特,根据一张珍藏的旧粥照:粥贤李石曾、罗家伦凭吊吴稚晖用过的老相机,向受赠单位: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借展,当时不得要领,到底是搞丢了?抑或不肯出借?就不得而知了,明明凭证上面有段文字「稚老遗物:
按说,李石曾时为台北粥会会长,乃捐赠方在场见证人,而罗家伦时任党史馆上级机关中央党史会主任委员,均指证历历,如今逸品下落不明,殊为可惜。加以粥师亦国师,身为民国元老,大陆除有少量介绍事略外,媒体对吴稚晖鲜有提及,更难以进入公众视野,对他1911年及之前有关摄影的贡献,自然尤其不为多数人所知,有必要依照史料还原史实。
话说1911年,清宣统三年,岁次辛亥,民国前一年。吴稚晖因牵涉“苏报案”,“倡言革命,煽动谋逆”,远避英伦扼卜顶,远在他乡,得以静下心来,着书立说,才把摄影术传入以来,自国人观点,比较视野,具有启蒙、批判精神的开创性文章,就此诞生于流亡,这距他沉迷摄影,已5个春秋有余。此一选自《
关键性的这一年,他所完成的章回体科学小说《上下古今谈》,第八回“望远镜先登荷兰市,写真术创始协南城”,通过对西方工业文明进程的整体关照,用中国人惯常的口吻、全视角叙述欧洲照相术的发明经过,传入中国以来的种种情状,世俗社会对其的好奇、认知、态度、以及东西方照相观念的差异等问题,为古代中国发明印刷术后,再开现代摄影印刷学之先河,也给我当年在台湾师范大学、与世新讲授《摄影印刷》学门,有了最佳的课外补充教材。
前期,吴稚晖主要在搜集摄影资料、照相型录,购买器材、冲片药液、布置暗房,然后开始给熟人照相,再到四处拍照,抒发复杂心境。斯时摄影地点多为公园、海边、街道,拍摄题材广泛,包括建筑、风物等。日记中吴稚晖的熟人经常出现的,政治人物有如孙中山,此外多为朋友、家庭主妇、孩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