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集粥会旨趣:闲话家常,笑谈古今
“粥”在北方也叫稀饭,在江浙一带叫“白粥”,大米是白的,故名白粥。苏东坡有一文记载: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毕竟是大文人,寥寥数语就道尽白粥的好处。
粥仙陆游亦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古人已经知道喝粥的好处:可以长寿!粥师吴稚晖出生地在江苏无锡与武进交界处雪堰桥,早年因家境贫寒,喝粥的时候居多,而且无锡地区习惯早晚喝粥,中午才吃米饭。直到晚年稚晖依然保持老习惯,早晚必吃粥,晚餐尤为吃厚厚的粥两碗,这粥是米和红豆、白扁豆煮的。
1924年,吴稚晖和无锡老乡丁福保及于右任等人开创以“粥”聚会,粥会于
1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以后,部分粥友陆续到来台湾,一开始生活尚且无着落,也就无暇顾及粥会的雅聚。1955年7月,吴稚晖的门生狄膺为缅怀粥会发起人丁福保和吴稚晖的“丁吴高风”,在台北的静心乐园“苏松太同”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五聚会上试行喝粥。到了1958年冬天,即吴稚晖逝世5周年之后,有一天吴稚晖的衣钵弟子狄膺在铁路招待所下楼时,忽然转头对同行的晚辈沈映冬说:“吴先生对粥会有期待,现在是我们设法促其实现的时候了。”沈映冬二话不说,离去后马上就办,很快选在冬至时节,在台北又恢复起粥会的文人雅聚。
因为粥会是在楼梯上拍板确定的,人们常常笑称“楼梯响后,立刻看见来人”,粥友们亦常常以‘楼梯响粥会’来戏称“台北粥会”的成立。台北粥会深得老粥友于右任支持,招朋引伴加入。狄膺后李石曾、杨森、萧赞育、丁慰慈、陆炳文、赖宗烟相继担任粥会会长,大力经营之后终至群贤毕至、冠盖云集,引为当年海隅骚坛(诗文艺坛)之盛事。
北粥的成立引起各地纷纷响应,不但台湾从北到南陆续组成粥集,流风余韵也波及外岛“金门粥会”,甚至海外各地都风起云涌,例如南美洲乌拉圭的“孟都粥会”、美国西岸的“洛杉矶粥会”、和旧金山的“金山粥文会”纷纷成立。北粥于1998年正式改名为“中华粥会”, 粥会追宗炎黄人文始祖黄帝为粥祖,追认粥会发起人吴稚晖为“粥师”。
2001年,粥会公推陆炳文出掌粥锅捏瓢,除向政府立案登记为文化性人民团体外,尤标榜 “以粥会友,粥以弘道;以文会友,文以载道;以友辅仁,友以行道。”2004 年大陆先后在泉州、上海、无锡、重庆、西安等地另组粥会,至2012年7月太原成立“国瑞粥会”,以陆炳文为首的 “全球粥会”,已有74个文人雅集加入世界性粥友联谊组织。
陆炳文说:“吴稚老可以说是粥会的不朽精神,只要每逢吴稚老逢五或十的冥诞,粥会都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台北粥友至今都要定期集会,喝粥以纪念吴稚晖毕生献身文化事业的贡献,为国事、教育、注音奔波一生,想不到的是无意中发起了粥会,却传薪有人,其人格魅力和操守也许就像“粥”一样,被文化人士认可和更加深入人心。(来源:雪堰第一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