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稚晖以孙中山马首是瞻 * 陆炳文
辛亥革命成功以前,孫中山曾被誣為四大寇之首,就連吳稚暉都不屑一顧,在東京時有人撮合相見,吳猶避之唯恐不及。一直到了1905年,吳稚暉才對孫的作為有所改觀,從此兩人非但產生革命情感,吳且開始以孫中山馬首是瞻。此一馬首是瞻,詞語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詞意原指作戰將士看著主將的馬頭,來決定自己行動的方向,後喻追隨領導而服從指揮之意。
107年前的春天,孫中山兼程歐陸,在英倫拜訪了吳稚暉,這是兩大革命家相見相知之始。孫請吳到老師康得黎家吃飯,會晤時殷殷款待,給吳稚暉留下深刻印象;事後吳回憶說:「中山先生是一個很誠懇、平易近情的紳士。然而只覺是偉大,是不能形容的偉大,稱為自然偉大最為適當。世俗所謂偉大,都是有條件襯托出來的,或者是有貴人氣,又或者有道學氣,又或者有英雄氣,或者擺出名士氣,而國父品格的偉大純出於自然」。半個世紀以後,吳稚暉學生蔣經國回憶恩師,也用句:「稚師的偉大出於自然」。
1905年夏,孫中山又到日本東京,聯合各革命團體組成了同盟會,以實現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為奮鬥目標。同年冬,吳稚暉便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心,在倫敦率先宣告加盟,拿歐亞相呼應的具體行動,支持孫所領導的革命事業,一生追隨國民黨革命,卻從未進入官門一步。吳生前被尊稱國師,由於終其一生「只論國事,不問官事」;身後被奉作粥會精神導師,因為自訂旨趣端在「閒話家常,笑談古今」。
鼓吹反清反皇統革命,宣揚歐洲無政府主義,吳稚暉的堅持其來有自。1924年上海出現首個粥會雅集,在文人雅士啜粥閒談中,吳就經常提到先進社團世界社,當年的主張如何灌注在《新世紀》週刊文章裏。吳稚暉在主政機關刊物期間,自己曾以雄健犀利的筆鋒,為文揭露了許多重大問題,屢屢蓍論抨擊清室,認為清賊一日不除,就一日陷四百兆人于欲進步卻不能進步之困境。欲急起直追,迎頭趕上躋身於優等之民族,同趨於公善,非要破除一切障礙不可,非以毀滅皇統為根本之圖,此圖革命實為根本之根本。
是故,吳稚暉嘗謂:「排滿革命,非種族上之問題,乃革命條件上之事類也」。又一再痛斥滿清之所謂,立憲“決不能真” 說法。因為清政府若真立憲,就意味著自我了斷,割頭會喪失統治權;而由於清政府只會搞假立憲,國民革命也就必不能倖免。吳在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鬥爭之際,正值克魯泡特金的互助論盛行之時,從而認同並接受了互助論,期望通過人類互助合作,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無政府主義社會。
吳稚暉描述過大同世界的理想,初與中國儒家的大同思想相聯繫,後雖受克魯泡特金的論調影響,但是又加上自己獨創的真知灼見。吳強調革命成功後,實現的這麼一個世界,沒有強權、沒有軍隊、沒有法律,消滅階級、除去國界、毀棄政府,眾生一切平等,人我無界,無爭無竟,無怨無尤,綠油油四季如春,怡怡然四海歸心。在這個和諧共處的社會裏,不再有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區別,80%的經費用於教育人民生活科學知識,20%的經費教導人們無政府思想化理,未來將只有化理,再沒有法律束縛。
這個社會的特色是人人善良,處處和諧。從吳稚暉論證了無政府主義思想體系,理論基礎在於“人性本善”,認定“世界本善,人性亦本善”;只是接觸到環境的感染,才使“本善”的人性發生了變化。世界的演變是善惡交替發展、彼此相互競爭的結果;如何才能止於至善?即使人性觸及萬事萬物時,能不受環境壞的影響而達到善?吳認為這尚有待“理智”的“審查”,即通過理性的作用,使惡受制於善,進而善善相續。
吳稚暉揭示,「人類向于進化,本由良德」,社會成長是人性之良心、良德不斷推動發揚的結果,無政府主義社會制度的建立,不過是人性本善之善的實踐,「人之初,性本善」又為三民主義的核心價值,因而正是實現無政府主義社會的必由之路。吳還指出,進入大同社會,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天下為公”,使天下人必須人人為公,不可為私,做到這一點的辦法有三條,即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其中重心則在民生主義。實行民生主義,可以使地盡其力,物盡其用,人盡其能、一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理在此,唯無政府主義僅可看成社會發展必經的一個階段,三民主義建設成果才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