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椽大笔 余光中用身心灵魂创作《洛阳桥》
陆炳文说,自己和余光中是多年老友。余光中祖籍泉州永春,虽出生于南京,却与洛阳桥有着不解之缘。上个月是余光中第三次来泉州(前两次分别是2003年和2004年)。因为陆炳文从中牵线搭桥,余光中和泉州、和洛阳桥有了赋诗之约,“一个月前他动身来泉州时,我曾经问他关于洛阳桥诗创作的情况,他认真地说,‘慢慢写,不急’”。从6岁由父母牵着手第一次到洛阳桥头至今,这份横亘了76年时空的情感,让诗人格外慎重。
陆炳文说,余光中写《洛阳桥》,不止是用他那如椽大笔写作,更是用身心灵魂写就,他向记者概括了他所理解的长诗《洛阳桥》:“他用身写、心写、灵写、脚写、笔写,他的笔不是普通的笔,是如椽大笔!”
“身写”:诗里,余光中依稀记得,6岁到过桥头,83岁再次来到洛阳桥,细心走完全桥,“正是因为他身历其境,才有感喟诗句‘少小离家,回首巳耄耆’”,陆炳文感慨地对记者说。
“心写”:“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古诗中的游子心情,适合仔仔细细用1060步走完洛阳桥的余光中。从6岁小儿到83岁老者,余光中却写下了“当初年轻的父亲或许/也带过我,六岁的稚气/温厚的大手牵着小手/从南岸走向石桥的那一头”的诗句,半个多世纪前的画面,通过文字仿佛就在眼前。
“灵写”:陆炳文说,余光中诗里有典故中的人物,比如蔡襄、俞大猷,然而他说人却甚少用典,“这正是身心灵动合一的表达,他在用灵魂写诗”。诗里这样写道:“现在轮到我走上桥来/从桥头的古榕步向北岸/从蔡公祠步向蔡公石像/一脚踏上了北宋年间。”
“脚写”:余光中走洛阳桥,一步一个脚印,整整1060步,脚步之所及走过,覆盖上蔡襄、父母以及各个时代人物的脚印,他“越过洛江无情的滔滔/弘一的芒鞋,俞大猷的马靴/惠安女绣花鞋的软步”。
“笔写”:陆炳文称赞余光中的神来之笔,寥寥数语,写尽了洛阳桥近千年的历史,跨过了这座中国四大古桥中,距离宝岛最近的桥,妙笔生花。且看诗中“潮起潮落,年去年来/匆匆过桥,一代又一代”,颇有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度。(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