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与中国人的关系稠粘绵密相濡以沫
粥字音祝,糜也;字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弓”意为“张开”、“扯大”。“米”与“二弓”联合起来,表示“把米粒从左右两边同时扯大”。本义:用火和水把米粒体积,增加到最大时候的米饭。
在中国4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粥的踪影伴随始终。关于粥的文字,最早见于《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关于文人雅集粥会的历史,则见诸《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4年1月13日条载:“丁福保等创粥会于上海,自此成为文化人士之雅集”。
自古文献,对粥多有铨释。《释名》粥濯于糜,粥粥然也。《礼·月令》仲秋行糜粥飮食。《风土记》天正日南,黄钟践长,是日始牙动,为饘粥以养幼。《南越志》卢陵城中有井,半靑半黄,黄者甜滑,宜作粥,色如金,似灰汁,甚芬馨。又豆粥。《后汉·冯异传》光武至饶阳芜蒌亭,异上豆粥。《晋书·石崇传》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又茗粥。《茶录》吴人采茶煑之,名茗粥。又楡粥。《唐书·阳城传》隐中条山,岁饥,屑楡为粥。
中国的粥在4000多年前主要为食用,2500年前始作药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述: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便是有力例证。
进入中古时期,粥的功能更是将“食用”、“药用”高度融合,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从而将世人对粥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并专做一首著名的《食粥诗》,诗中也道:世人个个血长年,不司长年在目前。我的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稠粘绵密,相濡以沫;粥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更是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