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台湾文化传承与创新下难得的经验教训(中)*陆炳文

台湾文化传承与创新下难得的经验教训(中)*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2-01-21 来源: 发布:陆炳文 浏览:

岛内文化混血的变迁过程中,国族分合、省籍情结等政治符号及文化卷标,无可逃避的遗憾是,早己贴上了台湾人的脸庞。人们在参观马祖(连江县)灯塔,发现守望过灯塔的兵将来自俄罗斯、英国、丹麦、荷兰等地;蒋勋同样看到此一情景,有感而发指出:「如果我们把这些世界船队航线中,在台湾行经的足迹和经验保留下来,台湾可以变成非常混血的文化」。

台湾地区还有很多地方,至今都可以看到西班牙、荷兰、明郑、逊清、日本人所遗留下来的生活痕迹和风土人情,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而然形成混血的本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大杂烩的文化,但构成最核心的部分,却始终仍然是中国文化,要撕掉脸上的标签、消弭心中撕裂的认同,依旧仰赖于历久弥新的她,在在依靠中国文化,像染缸般去包容之、像熔炉般去融合之、像母亲般去怀柔和谐之。时下受到推崇的和谐文化,就是一以贯之历经包容而融合的趋势。

在包容、融合、和谐的各个不同阶段,均有可能遭到不同型态、不同来处、不同对象的横逆,有外来冲击、有内在冲撞,有内外交廹的撞突,不过,此一趋势未尝不是件好事;任何人或文化,唯独经得起冲击,经得住冲撞,经得过撞突,生命靱力才会越冲越强,生命张力才会越冲越长,生命热力才会越冲越有能量。

以上场景还是指炎黄华胄久居中原、河洛一带文明生活阶段而言。有史可征,我族自汉末三国即开始经略台湾,元朝正式纳入华夏版图;另据出土文物经研究得知,古称台员的十三行人生活于斯,是目前唯一确定拥有炼铁技术的岛上史前居民,此一位于台北近郊淡水河口的十三行文化,距今约1800500年前成形,先民已有着较进步的文明程度,具备相当成热的炼铁技术,懂得以铁器做生产工具,属于台湾史前的铁器时代,斯时食、衣、住、行、习俗、工艺水平皆有可观。

在此前后被发掘出的卑南、长滨、圆山文化、原住民文化,乃至于1949年后,大量拥入的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华夏文化、岺南文化、海派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新移民文化,与稍早日治下入主全台的东洋文化展开阵地战,多样貌文化再造工程陆续底定后,年少力強的《少年台湾》人文水准亦动见观瞻。

单看神州大地易手之初,弹丸之地的宝岛,一下子拥进各省市大量国民党精英政要、右派文人、整编军民共200多万人,挟带北京故宫、江苏南京、河南郑州等文博院馆典藏精致文物约80万件,随着总裁蒋介石过海渡台后,海角一嵎的边陲地域文化,在灌注了混血并留伝后昆中,演进成今天这样文采焕发,既多元无双又精美无比、恰似「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台湾人文风貌。她的传扬不坠为中国古文明留下一块心净土,她的屹立不移也替台湾老移民保有一片新领地。

第二、文化传统科技化的竞争力大。在台湾,我一直把民族老艺师视为人间国宝,极为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与传统工艺品及工艺师的保护,近年保存保护的着力点,逐渐放在结合科学工业的发达进步,而实行文化传统加以科技化的辅导;有如日前马英九配合的做法,邀请制鼓师傅王锡坤及《寻百工》一书作者之一廖禄祯,共谈传统技艺产业注入新科技,以大幅度提高竞争能力的问题。

民艺师王锡坤十分乐观的认为,只要守住老师傅打拼精神与制程方法,结合传统跟现代的创意,努力求新求变,善用高新科技旧情融入新,开创传统产品新形式、新用途、新行销技巧与通路,我们就会有较足的元气、较大的实力去跟别人竞争。(2012/2/10在“华夏历史文明与传承创新区建设座谈会”上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