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辛亥老人吴稚晖二三事(5之3)* 徐霞梅

辛亥老人吴稚晖二三事(5之3)* 徐霞梅

更新时间:2011-10-16 来源: 发布:徐霞梅 浏览:

 

 青年吴稚晖白天在私塾教书,晚上从江尖咀摆渡上岸,到崇安寺与志同道合的友人相聚。吴稚晖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时说:"那时经常有三、五十个人聚在春源茶社喝茶、论八股、议时政,不仅交到了孙揆钧这样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还从相互切磋中学着东西,后来这些人当中有不少都考中举人的。"再后来,这些人便沿袭此一风雅,在沪上定期聚首喝茶、吃粥,进而蜕变成了粥集文会,大家仍然关心国事,却从来不谈政治与做官。

江南水乡的人文精萃孕育着他,吴稚晖的国学底蕴日趋丰厚,文章和诗赋的功力也愈来愈深,1891年(光绪十七年)吴稚晖考中举人。

吴稚晖还经常到崇安寺里去吃过福来的手推馄饨,这里的三鲜馅汤馄饨,还有那浓油赤酱的拌馄饨,这可都是吴稚晖的最爱,抗战胜利后吴稚晖回到无锡,头一桩事体就是去吃馄饨,所以过福来的手推馄饨,被无锡人戏称为吴稚晖馄饨。

崇安寺往东,过了克宝桥就是苏家弄,弄堂深处的东林书院是北宋时期著名学者杨时宣讲理学的龟山书院。吴稚晖每次来到东林书院,吟诵着依庸堂前,顾宪成亲手所书的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愤世嫉俗、疾恶如仇的吴稚晖就陷入深思,如何从困境中救国图强。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吴稚晖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维新派要求清政府变法图强,但戊戌变法很快就夭折了,甲午战争中国又遭惨败,满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为寻觅救国真谛,吴稚晖于19013月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宏文师范学校。

1902年因为向当时满清政府驻日大使蔡均,保举江苏、浙江的9名自费学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遭到拒绝后,吴稚晖与孙揆均率领学生与蔡均据理力争,蔡钧恼羞成怒,以"妨害治安"为名,驱逐吴、孙二人出境。回国后吴稚晖撰写了一系列措辞激烈的反清檄文,在各种场合慷慨陈辞痛斥清廷丧权辱国腐败无能。190210月,吴稚晖和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爱国学社。

1903年夏,《苏报》聘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吴稚晖、蔡元培等人为撰稿人,先后发表了邹容的《革命军》、《驳康有为政见书》、《革命军序》等旗帜鲜明的反清文章。1903年因《苏报》事件,吴稚晖离开上海,坐船到香港,8月抵达英国。1905年春天,孙中山在英国曾三次亲自拜访吴稚晖,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两人一起参观英国议院,共同接受西方民主的启蒙。

孙中山曾邀请吴稚晖一起到老师康德黎家中吃饭,殷殷相待侃侃而谈。事后吴稚晖回忆:"国父是个很诚恳、十分平易近人的绅士。然而只觉是伟大,是不能形容的伟大,称为自然伟大,最为适当。世俗所谓伟大,都是有条件衬托出来的,或者是有贵人气,又或者有道学气,又或者有英雄气,或者摆出名士气,而国父品格的伟大,纯出于自然。"孙中山先生对吴稚晖也是敬重有加,每遇政要大事,总是与他相商。(来源:2011821日常州生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