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法结缘(二)* 杨安细
在临习过程中,我发现将二王的简约流动、张瑞图的侧势勒笔、隶书的蚕头波磔、墓志书法的朴茂端庄、汉砖文的粗犷高远和刀味,进行有机化合锻造,化出的一些形质形态新意,更能适合自己个性和审美趣味,有时为了一个字、一种线条而写上百千次而意未歇,不断与王羲之、孙过庭、苏东坡等许多书法家对话。
我也注意对王觉斯、刘诸城用墨技巧的参悟,并在创作中实践之。宣纸的特性,为书家探索墨色变化提供了物质条件。一件作品的浓淡虚实、润燥处理得当,无疑给作品带来生命的流动,表现出来的万象就如同我们熟悉的大地一样,有翠绿的森林、潺动的河流、炊烟如缕的村庄……,再造了自然界的美韵;只是这种意境要靠观赏者深厚的涵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线条语言高度的领悟力而获得。
许多朋友问我,最近写什么体。我不知作何回答。我的书法沉健俊逸的形质和坚实的线条,缘于对传统的学习。我每天都在思考书法问题,青灯黄卷伴我度过许多时光,也许我会逐年向二王书法回归,平和简穆的风格适合我的性格和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有些孤独,但每当我神游于千年不朽的碑帖之间,与古人作着笔墨思想为人理念交流时,思想品格得到升华,身心受到另一种慰藉。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无不可以在古人那里找到影子,只是时间、地点、主体不同而已。我的心态随着对古人思想境界的追寻而趋向平和,名利观、人生观、生死观似山泉清水,平淡无烟。多年以来,我低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
我时常回味
多年来自家藏了不少自以为是的墨稿。第一年藏的第二年翻、第三年翻,翻了之后每每发笑,最后付之一炬,毫无怜惜之意。我把这种行为称之“墨祭”。清吴德旋在《论书随笔》中讲道:“有志之士所以穷老尽气于荒江老屋中,惟求有以自信,而不肯轻为人应酬笔墨也。”他理解书家缘何轻为人应酬笔墨。不轻为应酬笔墨,这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我在不断销毁过去作品,不断反省和否定之否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艺术的灵光在心头长明不灭,书法艺术已融化在我的生命中,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支柱,也将是我生命的另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