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济国淑世一草圣(8之4)* 熊宜敬

济国淑世一草圣(8之4)* 熊宜敬

更新时间:2011-09-04 来源: 发布:熊宜敬 浏览:

 

于右任在世时拥有崇高显赫的地位,但却一生清廉,亲和简朴,在书法艺术的钻研与文字实用性的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18971969),曾有诗咏于右任:拂须卷袖画中身,取墨频呼更入神;此是生前欢喜债,行藏围满索书人。并加注曰:先生作书常以纸烟罐贮墨,每罄一罐,辄大呼:取墨来!此乃兴到神来时也。

这首诗不但刻划出于右任至情至性的风采,也描写出他钟爱书法的热诚。且除了书法的艺术表现之外,于右任还特别注重书写文字的实用性与方便性,故而毕生致力于标准草书的修订,对历代碑帖的搜寻整理尤为殚精竭虑。生活恬淡、不忮不求的真性,孕育出于右任书风不愠不火的纯然特质,而一生济国淑世的恢宏大度,更使得历代碑帖精髓于笔情墨趣中呈现出气吞牛斗的庙堂气象,这种磅礡之概,非一般书家所能企及。

关于于右任一生勤力钻研书艺的过程与各阶段的风格,大致上可归纳为启蒙时期楷书时期行草时期标准草书时期

启蒙时期(18991911)-于右任在其自传《牧羊儿自述》中记载:太夫子(指于右任私塾老师毛班香的父亲毛汉诗)又喜作草书,其所写的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写一两个。

可以确知,于右任在11岁时(1899)初见毛汉诗写字,就已对书法产生了兴趣。

少年时期的于右任,即以文才蜚声乡里,20岁时即被陜西学政叶尔恺视为西北奇才25岁中举,26岁即赴开封应甲辰科进士礼部试。这段期间由于清末仍有科考制度,文人学子必须勤练馆阁体,于右任的书法基础锻炼除幼时即习王羲之之外,并从赵孟俯入手,遍及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禇遂良。

1899年,沈卫(淇泉)继叶尔恺之后督学陜西,极重于右任之才,而沈卫亦为帖学书法名家,在书法锻炼上也影响于右任不少。

尔后,于右任因痛诋时政而遭官府追缉避祸上海,以刘学裕之名入震旦公学,并参加光复会投身革命。由于生活拮据,1905年时首次在上海订定润格鬻字,可见于右任此时书法已具造诣。

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于右任全心投入革命事业,屡创报刊为革命宣传,也曾二度入狱,但得暇即勤习书法,由于革命情操的濡染,他在帖学的秀美流畅之外,此时书风已渐显壮豪气慨。(原载:典藏/笔精墨妙气雅韵深-渡海来台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