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名士雅集,宁静致远之中华粥会 * 蔡文婷

名士雅集,宁静致远之中华粥会 * 蔡文婷

更新时间:2011-07-04 来源: 发布: 蔡文婷 浏览:

在台北有一个名为「粥会」的团体,这儿既不卖粥,也非粥品同业公会。它是一个在国史馆列有专档,中华民国历史最悠久的人文社团,奉行的旨趣是「闲话家常,笑谈古今」。

民国以来,许多学术、政治、军事、文化界的名人,诸如吴稚晖、孙科、于右任、何应钦、罗家伦、贾景德、莫德惠、严家淦、郑彦棻、杨森、丁治盘、黄季陆、蒋纬国、君璧、董作宾、郎静山、庄严、江兆申、熊式一、黎东方、杨英风、叶醉白等等,都是粥会的粥友,真可谓是谈笑有鸿儒。

但是人们也不免好奇,每聚必「喝稀饭」的粥会如何成立?为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名士鸿儒参加?又为何能历八十年而传承不辍?

在国史馆刊行的《中华民国史事记要》里,民国十三1924年一月份,记录了三件国家大事,包括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中正先生受命筹备黄埔军校,国父在广东高师开始讲述三民主义。而当月还记录了一件民间小事,那就是「丁福保等创粥会于上海,自此成为文化人士之雅集」。

其实粥集的开始还要早于民国十三年。民国十一年间,十多位喜欢啜粥、品茗,气味相投的读书人相邀为伴,每隔几天就到上海一乐天茶馆去泡茶聊天,大家不拘形式,谈笑风生,彼此很是投契。后来其中的主要召集人丁福保向来有晚粥宵夜的习惯,于是大家在民国十三年一月十三日开始约集,每逢周一就由丁福保提供场地与粥食,结伴改往丁家去吃粥。一锅热粥,四碟小菜,便是粥会之开始。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松散自在、无组织规章的社团,从民国十三年在上海成立,直到民国三十年左右,上海沦陷于日军手中才中断。不久,吴稚晖在大后方的重庆,召开第二代的重庆稀饭晚会。大陆沦陷后,更由吴稚晖的学生狄膺在台北复会,清雅文风延续至今。

当年说是粥「会」,然而这一个文人雅集全然异于一般的民间社团。没有政治目的,不结党营私,不事迎送,入座就用粥。成员以丁福保、吴稚晖、钱化佛、庄蕴宽、蒋维乔、裘葆良为主,呼引志同道合的名士前来闲谈,大家无拘无束,有情有趣。

「历经八十多年,今天中华粥会,依然定期雅聚,也不发请柬,自由来去,最重要的就是自在,」曾是萧万长内阁智囊的现任会长陆炳文指出。只是现在聚会地点改在特约餐厅,所以参加者每次须缴几百元的粥食费而已。

对于今天的后生晚辈,可能已经不熟悉丁福保是何许人物,然而这位晚清秀才,却是民国初年重要的数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佛学家,他所编写的《说文解字诂林》、《代数备旨》、《丁氏医学丛书》、《历代诗话》、《佛学指南》等等,都是各个领域里的重要著作。

「有清粥足以果腹,有蔬果足以适口,有老友足以倾谈,余实爱此淡泊生涯。」粥会创始人丁福保曾经这样说过。放在社会价值混乱,典范夙昔不再的今天,粥会的风骨更见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来源:《光华杂志》2002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