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中華秩序》一書介紹 * 黃家廉

《中華秩序》一書介紹 * 黃家廉

更新时间:2021-04-01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中華秩序》一書介紹 * 黃家廉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一書的內容極為有趣又令人省思。作者王飛凌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大學納恩國際事務學院教授,特別從中華政治歷史發展的脈絡,探究中華秩序內含的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本質,進行縱向(中國歷朝歷代的發展)和橫向(西方國際秩序的形成)對比,呈現有別於傳統認識中國的觀點,並在結語中對當前習近平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四種可能的未來判斷。
「所謂的中華秩序,即中華世界帝國秩序,奠基於以儒學粉飾其表的法家帝國政體(即秦漢政體)之上。凡秦漢政體必然要以中華秩序為其天命,來證明和捍衛自己,統一、規範、統治整個已知世界,也就是天下。」

  

  作者一開始從歷史的角度,探討現今我們常言的「中國」、「中原」和「中華」等名詞出現的時間、在不同時期和對象的意義,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種族偏見、自大和政治歧異的緣由,而這些名詞裡的偏見和歧異,恰恰影響當代中國人與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釐清這些具民族、國家、文化意義的名詞後,作者開始梳理中華文明與西方地中海文明關於「國際觀」的形成與變化。

    中華文明與西方地中海文明都在西元一世紀前後出現大一統的帝國,前者以秦漢帝國為代表,後者以羅馬帝國為代表。西方文明自五世紀羅馬帝國分裂後,就未再出現穩定大一統歐洲的帝國,實際上從1648年歐洲諸國簽訂《西發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後,即出現以主權國家概念為出發的現代國際體系開端,其精神是各個主權國家得以共存、反對干預別國內政,並且遏制國家間進行侵略戰爭發生。另一方面,中華文明自秦王國兼併六國後,開創第一個中華極權主義法家帝國政體,雖國祚極短,但其政體在爾後的漢帝國得到再造,成功將儒學和陰陽學說融入法家帝國政體。帝王承天道統治天下萬民,所謂「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天不變,道亦不變」;若帝王未統一、規範並統治整個已知世界,將有辱所承天命。換言之,中華秩序中有「天下」,卻不存在平等獨立的主權國家概念。如此秦漢政體成就兩千多年來中華秩序的骨架,在唐宋時期中華秩序得到昇華,至明清時期發展出終極型,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秩序的影響依舊存在。

  

  有趣的是作者特別指出兩個中華秩序最弱的時期,也就是最貼近運作「西發里亞體系」的兩宋和民國時期,若不從「大一統」和「對外擴張」的角度評價之,兩宋可視為中華古典文明的巔峰。人均糧食年產量估計為728公斤,超越秦漢帝國的505公斤,唐帝國短暫出現的725公斤,明帝國的591公斤,以及清帝國的390公斤。此外,開放沿海港口進行以市場為導向的對外貿易,其關稅曾達宋帝國財政收入的10%,與約五十個國家交易達三百多種商品。同時宋帝國也在科學領域表現極為出色,除了火藥和活字印刷的發明,包過使用紙幣、石油、機械設備,及對人體進行醫學解剖都是世界第一;宋帝國時期的繪畫藝術音樂發達,私人修使得道允許,文學作品蓬勃湧現,社會出現各種信仰與哲學學說。另一方面,民國時期始開始為拋棄秦漢式政體努力,在國際關係上廢除不平等條約,在二戰結束時成為世界五大國之一;此時的中國人在歷史、哲學、科學技術和藝術各方面都再次出現百家爭鳴榮景;國內稱產總值(GDP)在1894年至1931年增長3.52倍;人均GDP的年增長率在1920年至1931年達到5.62%,1927年至1937年由國家主導的工業化帶來8%至9%的GDP增長率,工業增長率更是每年9.3%,與當時世界經濟大蕭條成鮮明對比。

    透過本書《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可以從另一面相認識更深層面的中華文明,省思過去對於歷史評價的依據,以及對現今中美關係緊張的價值層面了解。不論讀者最終認同作者多少,對中國歷史和中國對外關係領域感興趣的朋友,都適合看一看此書。


[編按]作者黃家廉,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研究員,俄羅斯國立莫斯科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專長擅海峡兩岸、及歐亞區域研究;本文民國110年3月31日脫稿於桃園,發想於3月30日臺北八佰漁場稀飯會,還有全球粥會大家長、中華將軍教授書畫院院長陸炳文博士夫婦,粥會之友、政治軍事觀察家、上元雅集筆戰部召集人施澤淵教授等多人,參加此一類讀書會研討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