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孙中山先生革命足迹追寻(下)* 王蕴鑫

孙中山先生革命足迹追寻(下)* 王蕴鑫

更新时间:2011-07-03 来源: 发布:王蕴鑫 浏览:

 

孙中山抵京不久就因病入住协和医院,并由外科专家、协和代院长刘瑞恒教授主刀,做了肝脏手术,术后被送回作为临时行馆的顾府调养。一般认为,孙中山所患为肝癌,但近年在协和医院档案室发现的一份十三页的英文病历显示,这份编号九九五四病历的主人,英文名字译音为“孙逸仙”,所患乃胆管腺癌,后转移扩散至肝脏,证实孙中山所患是胆囊癌。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半,孙中山在铁狮子胡同的行馆西房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临终前在此留下了著名的《总理遗嘱》。

孙中山去世后,遗体移往中央公园内社稷坛北的“享殿”停灵。中央公园原为明清两代朝廷祭祀五方士地之坛,乃明成祖朱棣据祖制“左祖右社”而建,紫禁城东为祭祖的太庙,西为祭江山社稷的社稷坛。一九一四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三周年时对公众开放,更名中央公园。

一九二八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祭奠大典在此举行而改名中山公园,停灵亭殿亦改名中山堂。一九二五年四月二日,为孙中山逝世“三七”日,移灵西山碧云寺。停灵期间,北京各界民众前往吊唁者甚众,仅在吊唁册签名者便达七万六千八百余人,送挽联挽帐者不计其数。公祭时豫军总司令燓锺秀致送巨幅挽帐,大书“国父”二字,称孙中山为国父,概由此开始。(其后一九四零年三月二十一日,国民党召开中常会第一百四十三次会议,决议中称“中先生光被四表,功高万世”,明令全国尊孙中山为国父,将国父一词法定化。)起灵之际,有三十余万市民夹道送别,二万余人随灵车步行数十公里,送灵柩至碧云寺。

孙中山纪念堂正中立有汉白玉雕成的孙中山石像一座,两壁为石刻《致苏联遗书》,堂内西北角摆放玻璃水晶棺一口,乃前苏联政府在孙中山逝世后,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三十日派员送达北京所赠,因遗体已用楠木棺椁入殓而未用,故陈列于此。一九二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在碧云寺举行了衣冠冢立冢仪式,将孙中山部份衣衫留在楠木棺中,封进金刚宝塔石券门内,由宋庆龄题写“孙中山先生衣冠冢”碑题,勒石刻碑纪念。

五月二十六日子夜零点,移厝起灵仪式在碧云寺举行,移灵由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一日,全程共七天。自子夜起灵时到六月一日正午下葬,共六次鸣响礼炮一百零一响,分别是:碧云寺五月二十六日子夜起灵时;当日下午灵车到达前门火车东站肃立恭迎时;五月二十八日上午火车抵达浦口站时;灵柩载上威胜舰横渡长江起锚时;灵柩运至南京移至国民政府灵车时;六月一日正午十二时于紫金山中山陵安葬时。而下葬之时,亦通令全国所有机关学校工厂商店,全体国人停止一切运作,默哀三分钟悼念。中先生以盛年而早逝,确为他本人与中国之不幸,但能得如此空前绝后的隆厚丧礼,也算备享哀荣,足堪告慰了。

孙中山先生一生与澳门、香港以及北京结缘,在澳门,孙中山悬壶济世,亲身体会到下层民众的艰苦,唤起了改变世界的雄心;而香港的西方民主、人权思想则确立了他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革命情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有许多是在港澳进行,香港和澳门的许多角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北京则是他为革命献身的临终之地,他的治疗、病逝、葬礼、移灵都是在北京进行的,带有“中山”二字的纪念地在北京也有数处之多,皆为后人缅怀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宝贵遗产。(来源:商报 2011-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