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革命足迹追寻(中)* 王蕴鑫
孙中山首次来港是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六月,他自檀香山返回家乡翠亭村,随即到香港入读香港书院,登记姓名是孙帝象;当年年底满十八岁,于必列者士街二号圣马太公理堂受洗,加入基督教。年夜饭年四月十五日转学至位于城皇街与歌赋街交界处的皇仁书院(今为圣公会基恩小学)就读,但于十一月接兄孙眉来函,辍学再赴檀香山,在一间商店做店员。
一八八五年四月,孙中山返乡与卢慕贞完婚,八月再次来港复读,至一八八六年暑期中学毕业。一八八七年,孙中山进入西医书院修读医科,接受为期五年的医学训练。西医书院当时位于荷里活道与鸭巴甸街交界处,后归入港大成为港大医学院。一八九二年七月,孙中山以优秀成绩毕业,从时任港督的罗便臣手中接过了毕业证书。
孙中山在西医书院学习期间,常到荷里活道与卑利街交界处的道济会堂(此堂于一九二六年迁至般含道落成)与牧师堂主及一些教友聚会,倾听他们对社会、国家的看法。其间,他与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志同道合者,多次在歌赋街八号杨鹤龄父亲开的店铺杨耀记楼上密谈,商议成立革命组织事宜。如今在歌赋街与鸭巴甸街交界处有楼宇名“中山楼”,便是当年旧址。
一八九四年十一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两个月后返回香港,经月余筹备,于一八九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在士丹顿街十三号,取《易经》“干元,奉天大命,其道乃亭”之义,设干亭行为兴中会总部,正式开始在香港的革命活动,策划广州起义。后因谋事不密,被港英当局侦知动态,向清廷两广总督告密,起义流产,孙中山本人亦遭港府驱逐,于当年十月三十日经香山县唐家湾港出走澳门,再远赴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流亡生活。
一八九九年秋,孙中山指派陈少白自日赴港,创办《中国日报》,馆址设在士丹利街二十四号,后又迁至德辅道中三零一号。该报于一九零零年一月正式出版,至一九一三年停刊,十四年中宣示革命精神,呼吁建立民国,鼓吹民主,反对专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宣传作用。
位于屯门青山脚下龙门路旁的红楼遗址,乃当年孙中山策划广东惠州庚子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时,聚集开会及储存武器弹药之所,其址周围是兴中会成员李纪堂所办青山农场,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足以避人耳目,故由李纪堂提供给会中使用。现更名中山公园,供人凭吊,每年双十节时,台湾驻港机构亦在此举行庆祝活动。
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二月,孙中山自上海乘船来港,应港大同学会之邀,于二月十九日在港大陆佑堂作演讲,讲辞中特别提到:“余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于香港。”足见香港这方土地,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培育,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演讲结束时,学弟们把孙中山高抬起来欢呼不止,这段历史成为港大校史中值得大书的一笔。
一九二四年直奉战争打响,冯玉祥推翻了直系军政府,把逊帝溥仪赶出皇宫,自任中华民国国民军总司令,由段祺瑞任国民政府临时执政,邀孙中山赴京共商国是。十二月三十一日,孙中山应邀抵达北京,下榻于铁狮子胡同五号前外交总长顾维钧府邸。(来源: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