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88歲鄧小平第8次到武漢就看到老問題也找到舊答案

88歲鄧小平第8次到武漢就看到老問題也找到舊答案

更新时间:2020-02-20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88歲鄧小平第8次到武漢就看到老問題也找到舊答案


[粥會新聞中心2月20日臺北訊]今天2月20號,不少網友通過通訊工具告知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陸炳文博士,簡訊〈鄧小平成名於武漢亦好的拐點〉讀畢,感佩粥會名賢的自知之明,昔日鄧小平長年斡旋在權力核心,始有能力知所進退,安然無恙度過危難;粥翁寫紀念文用意是否在此?陸炳文統一回覆:的確如此!但尚有值得借鑒的地方,在於他的先見之明,以及知人之明發揮作用。

陸博士強調:敬老崇文、和尊聖希賢,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老一輩中國人的優良傳統,更是鄧小平畢生堅持的優秀信念。我們從他先後使用過的名字,即鄧先聖、鄧希賢、鄧小平3個中,已經窺見尊聖希賢的用心;再就作為20世紀影響世界的一代偉人,不僅是大陸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敬老崇文的中華文化典範,更是做人處事的以德為先典型。


今天2020年2月19日,是大陸前領導人、粥會前身世界社倡導勤工儉學同學鄧小平逝世23周年紀念日,臺灣唯有粥翁以世界社中華同志會總召集人身分,結合當前時事發表此一短文紀念他。陸文指出:四川籍的鄧小平同學,1920年8月28日時16歲,遠赴法國參加勤工儉學,入學校長為蔣經國恩師、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之中法里昂大學,我8年前去尋蹤覓跡,2012年8月7日成立里昂粥會,同時發現該校學籍資料上,有姓名為鄧希賢者,在當時結識了長他6歲的、旅歐高年級同學周恩來,也曾接受周學長建議,替世界社發起人、旅法勤工儉學運動創始人、北京故宮博物院首仼院長、台北粥會第二任會長李石曾,創辦巴黎豆腐工廠生產豆製品,專賣豆腐來補貼自己的生活費用。

1923年2月,鄧希賢再次回到哈金森橡膠廠打工,只工作了一個多月便因帶頭發動工潮,結束生命中半工半讀階段,開始踏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而被遣送回到國內,首先落腳湖北武漢,就在武漢把名字改成鄧小平;再去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又認識了蔣經國且成室友,從此展開漫漫革命生涯,世謂小平同志成名於武漢,實亦武漢成為他好的拐點。


後來鄧小平與武漢一地,不解之緣還不僅如此,前後到訪共有7次之多:1、1927年6月,中共中央在漢籌備一次緊急會議、也就是八七會議,23歲的他再來到武漢,已擔任中央秘書處工作。2、1947年8月,率軍挺進大別山。3、1958年11月,協助毛澤東在漢召開中央武昌會議和八屆六中全會,這是新中國建政後,鄧小平第一次來到武漢。4、1973年2月20日,從江西返京後首回視察武鋼。5、1974年9月5日,陪同毛澤東在武漢東湖賓館接見外賓,正是這回毛提議鄧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6、1980年7月,重訪了八七會議會址,重點却在關注經濟建設,在湖北停留了12天,為歷次到鄂最久者。7、1992年1月18日,88高齡的鄧小平,最後一回來到武漢,僅駐足武昌火車站,逗留亦最為短暫,在此一歷史瞬間,只有29分鐘,竟改變了近代史的進程。值今(18日)武漢本地、及外地的疫情負面數據,業已連續14天下降,似乎面臨到抗疫治理,正出現轉好的拐點,這天適逢小平同志逝世紀念日,武漢一度成為他的人生大拐點,似乎更應該牢記那句至理名言,反對一切形式主義復辟硬道理。

嗣據某官網以《走出中南海的鄧小平》作題目,為文轉述鄧小平的談話要義:「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太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覆,新的語言並不很多。重覆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毛主席不開長會,文章短而精,講話也很精煉。周總理四屆人大的報告,毛主席指定我起草,要求不超過5000字,我完成了任務。5000字,不是也很管用嗎?我建議抓一下這個問題。判斷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為標準」。


形式主義下的人,專做表面工夫,缺德的事做太多,貽誤大事,損人不利己;官僚主義下的人,官腔官調慣了,失德的話說太多,話不投機,傷人也害己。鄧小平的自知之明、先見之明、知人之明這“三明”,明白反對形式主義、實即官僚主義問題。當年在場的人,回憶起小平同志說:下去也不要到處作指示,指示多了也成災。我那時下去就不作什麼指示。學習也不要搞形式主義,內容要精、要管用,講效果。由此可见,88歲鄧小平第8次到武漢,就已經看到老問題,也同時找到舊答案。

《偉人走荊楚,功德垂千秋》,記錄這次歷史的瞬間,這樣實事求是寫道:「等你們更發展了再來」——這是對湖北工作的重要指示,這是對湖北人民的深情囑托!鄧小平當年多麼期待著,並相信湖北這塊土地,能夠發展得快些更快些!然而事隔28載之後的今日,湖北及其省會武漢又怎麼樣?陸炳文正在為此動心起念,闡述一個中國字“德”的寓義,足以跟抗擊疫情作緊密聯繫!也才有上百名書畫家應約抒寫“德”,集字集氣相期早袪疫魔早日過關!


迄至記者發稿時為止,陸博士一連3天號召,即將線上推出的《百德集字微展覽》,大家一起來寫個“德”字,為世人平安度過難關祈福,已經募集到書法作品128人(件),作者台甫及件數公開如下:陸炳文(臺北),梁立華(北京),陳其旋(廣州),馮士彭(臺北),章然(臺北),錢明波(常州、6件),程原愛(臺北),,鄭有諒(金門),沈致中(新北),葉武勲(臺北、8件),吳蕙如(臺北、2件),葉嘉蓉(臺北、3件),周仰谷(常州),欒建利(濟南),黃友佳(臺北、2件),歐陽軍(泉州),高騰岳(北京、2件),陳七春(連江),連勝彥(新北),張炳煌(臺北、6件),張后明(連江),馬豫平(新北),陳曉珍(臺北),葉乃禎(臺北),呂承翰(臺北),江昀融(臺北),江竑燁(臺北),江竑樂(臺北),張郁瑩(臺北),劉國莉(臺北),陳芊竹(臺北),陳俞方(臺北),陳秋玲(臺北),陳洛茵(臺北),朱桃西(臺北),陳月娥(臺北),柴岳杉(臺北),王勝利(北京),王蔓榕(天津),陳維德(彰化、3件),王一冰(北京),陳銀河(高雄),穆長清(青島),陸体才(合肥),陳銘鏡(桃園、3件),陸連國(白城、2件),李薇(上海),韋育珍(金華),朱衛星(南京),李艶芬(香港),陳勇(瀋陽),王鼎之(花蓮),李鐵倉(新北、2件),陳子張(南投),吳朝滄(新北),蔡淑惠(新北),何慶珍(台北),蕭夢梅(新北),浦學坤(無錫、4件),林旺錢(新北),林金豊(新北),許德民(台北、2件),林韻琪(新北),中川歡美(京都),張桂榛(新北),張炎良(台北),邢莉麗(台北),辜瑞蘭(台北),陳正娟(台北),蕭鼎三(台北),唐健風(台北、2件),陳克謙(新北),陳墨石(南京、2件),王明和(台南),周誼禾(台北),卞曉天(鹽城、2件),伊德爾夫(包頭),石炳輝(花蓮),劉宗基(濰坊),薛立漢(鹽城),王亞飛(鹽城),嚴利華(鹽城),鄒國榮(深圳),陳勇(瀋陽)等。


這100多位海內外文化團體負責人、知名書畫家應約抒寫“德”字,參加“百德”合輯,集氣祈福大家,早袪疫魔,早過難關,立意旨趣甚佳,立馬大獲回應。審視此一正體“德”字,由雙人十四一心組成,疫情隔離期是十四天,居家自主管理同樣十四天,萬眾一心,寫德集字,辟邪趨吉,就是行善積德、亦即造福功德,彼此都是有福之人,見者勢必同受福氣。看來這一個國字“德”的寓義,跟抗擊疫情是緊密聯繫的。因為,陸總會長認知,此一全球戰役,人們共同敵人為瘟疫;面對人際關係,則生人性光輝:人不能失德,更不要缺德!最起碼的德目,還是四維八德。最重要的德行,又是崇良懷德。最高貴的情操,就是以德報怨!最直接的報應,正是德不孤必有鄰。因此,在日內完成心願“百德”到齊,即將在全球粥會官方網站,先行推出《百德集字微展覽》,希望很快百依百順、及時收拾萬惡病毒,最終一心一德、冀求及早了斷新冠肺炎。


另悉,大家一起來寫"德"字種德驅毒行动,緣起於日前,花蓮粥會會長石炳輝,用萊茵告訴陸炳文:「我在武漢疫情開始的年初,用朱筆寫一"德"字。因看到潛伏期14天,德字從雙人旁十四一心,共15雙人,所謂厚德載福,德性在行;我老爸(石老先生)也常說,人要種"竹",台語諧音為種德,請轉告粥友說,寫德可辟邪也,此即種德辟邪。再則,德的台語音竹,中空有節,節節高升,表示要虛心、要有節度,面對病毒肆虐,亦該如此對待疫情」。陸炳文旋將石會長的建議,再用微信轉達數位粥長。

江蘇鹽城粥會會長董峰,馬上起了詩興回應,題為《臺灣粥友倡議全球粥友為大家祈福寫德字有感》,句曰:「雙人十四一心行,德本無形大愛擎。種竹諧音期有節,疫情同抗保雙贏」。陸總長拜讀過後,更加認為有必要起而行,他試作《同題和董峰“雙人十四一心行”》,和詩:「雙人十四一心行,種德高懸驅毒旌。書法同源連血脈,蒼生福祉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