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粥會來時路找到大家一鍋粥和諧粥文化歷史使命感
從粥會來時路找到大家一鍋粥和諧粥文化歷史使命感
[粥會新聞中心10月18日訊]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海峽兩岸資深的文化工作者陸炳文博士,今天10月18日,在愛音斯坦FM,面向全球華人,播講《民國人物在台歲月》節目第四單元、也就是<文人雅集粥會的由來>,將從粥會來時路,找到大家一鍋粥,這種和諧粥文化的歷史使命感,如何成就了《稀飯共和圈》之理想境界。他還要在6週之內、分成6集來講述,依序為下列6個有趣話題:
1、1924年上海粥會列入"史冊"。2、前身世界社與勤工儉學運動。3、重慶白粥之會發揚抗戰精神。4、首個航海節在臺北試行啜粥。5、粥糜長流全球四大洲百餘處。6、如何弘揚五千年和諧粥文化?今天我就要講的第1集、“1924年上海粥會列入‘史册’”,我們先來聊一聊,‘閑話家常、笑談古今’,到底是什麼意思?
話說44年前的這一兩天,也就是1975年10月19日,有一批文化藝術圈內的人,在臺北藝林堂聚會喝稀飯,配上桂花糖芋頭當點心,粥後茶餘大家興之所致,安排播放了吳稚暉遺音,座眾頓時之間粛靜聆聽,當中有句話表明,粥會旨趣在八個字:‘閑話家常、笑談古今’,接著由會長楊森上將說,再來要請特別來賓演講,切身關係的題目<素食與長壽>,散會時分贈《素食科學談》小冊,是為臺北粥會第200次雅集。
我上面的這一段話,出處是<粥會大事略述>,場景及岀現兩位人物,必須在這裡說明一下:1、什麼叫做粥會?2、粥會成立的目的是什麼?3、粥會的性質、型態又如何? 4、楊森和吳稚暉是什麼人?5、累計200次雅集,如何演算出來的?6、粥會只啜粥、只吃素食嗎?7、吃粥與長壽有直接關係嗎?8、粥會和粥廠、買稀飯粥舖,可有何異同?9、我們有興趣,如何才可以加入你的粥會?10、我們有意願,如何才足以組織新的粥會?
以下且聽我一一解答,這10個相關連的問題:第1、什麼叫做粥會?所謂粥會,就是一個文化人士雅集,粥集文會參與者,顧名思義為文化人、文人雅士、騷人墨客、乃至君子,偶爾雅聚在一起,啜粥品茗的集會。粥會最古老之淵源,與黃帝軒轅氏同肇化,5000多年前,始見於中華人文初祖,及<初教民作糜>的草萊部落,與<始烹穀為粥>的和諧社會雛型,為同一時代產物;所以,世人奉黃帝為粥文化鼻祖,簡稱粥祖。中國近代第一個文化人士雅集粥會,95年前成立在上海,所謂《中華民國史事紀要》1924年1月13日條載:「丁福保等,始創粥會於上海,自此成為文化人士雅集」。
由此可見,粥會創始人為丁福保,那麼誰是丁福保呢?他(1874~1952年)字仲祜,號疇隱居士,江蘇無錫人。我國近代著名學者,在醫學、佛學、數學、錢幣學、編輯出版等領域,多有建樹與不少貢獻,也是清末民初,頗具影響力的文化人。上個世紀20年代初,丁福保居士正在編印《說文解字詁林》,不時約集了一批文人雅士,多數為江蘇無錫、常州(武進)一帶的人,其中有武進雪堰橋人吳稚暉(敬恆)、四川人張大千二哥張善子(善孖)等,前來後到大概有20人,在上海編書處詁林精舍、或梅白格路丁家喫粥,久而久之就此定性,成功約聚文人雅集,上海粥會於焉誕生。
第2、粥會成立的目的是什麼?我國近現代史上,傳衍最久的文人雅集、亦即上海粥會。這種粥集文會,出现在十里洋场的滬上,中西合璧、新舊交融,兼具西歐貴婦人、下午茶沙龍、以及東晉騷人墨客、曲水流觴之特色,因此當時被人別稱、<一個東方沙龍的沿襲>;每次約集,必以詩歌佐粥、或用藝文配糜,長而久之,就文風陣陣時時盛,粥香飄飄處處聞了,自然而然成就《大家一鍋粥》的、《稀飯共和圈》理想境界,實為當今華人文化圈內、崇尚和諧粥文化之重要載體。
至於要成立粥會的目的,當年丁福保並沒有明講。等到抗日戰事方酣,吳稚暉、丁錦(丁福保之侄,國民政府首任民航局長)、顧毓琇(大陸原領導人江澤民、在上海交通大學的老師;也是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父親、粥會名賢馬鶴凌在南京中央大學的老師)等,時在陪都文化界名流10餘人,於1944年在重慶春森路丁寓,恢復啜粥集會,川渝人則呼之為《稀飯晚會》《白粥之會》,實為後人所稱之《重慶粥會》,從此開啟“閒話家常,笑談古今”人文薈萃,而旨趣這八個字語出,粥會精神導師吳稚暉。
第3、粥會的性質、型態又如何?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我們最初沒有任何宗旨和規則,臺北也只有粥賢陳立夫(1900~2001年)所寫的「以粥會友,以友輔仁」;陸子補充並完整之,指出粥會特性在於:以粥會友,粥以弘道;以文會友,文以載道;以友輔仁,友以行道;此道即仁道,我們叫粥道,實即推廣粥會,推動和諧粥文化運動,推行具有中華文化、創新特色的和諧之道,共行海峽兩岸的社會融合,共信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共進民族文化的光大再興,共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講到粥會群體型態,我首先必須再強調,絕對不是一個社團。若是所謂社會團體,不管處在任何地方,必然依法向指定部門,辦理申請立案手續後,通過審批受領登記証,才從事公開結社活動;但是我們粥集文會,只屬單純文人雅集,歷來約集自由自在,絕大部分沒有會址,多半沒有固定成員,志同道合者盍興來,不合者就自然離開,是故有志一同者眾,離心離德離群鮮矣!
第4、楊森和吳稚暉是什麼人?先介紹吳稚暉(1865~1953年),近代中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早歲鼓吹無政府主義,後來追隨孫中山革命,1915年參與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1918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佈注音字母,就是他的傑作,曾發表《補救中國文字之方法》一文,後來成了蔣經國最尊重的老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百度百科>有一段話,如此簡介:「1924年,吳稚暉等人,在上海創辦“中華粥會”。至今“中華粥會”,仍在臺灣運作,秉持著每月集會吃粥,以紀念吳稚暉」。
那麼楊森何許人?祖籍湖南衡陽的楊森,出生在四川廣安(1884~1977),字子惠,早年為川軍著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貴州省主席,一生頗具傳奇色彩,歷經辛亥革命、護國戰爭、軍閥混戰,抗日戰爭等歷史時期,曾因炮擊英艦、保護朱德、陳毅、胡志明的正義之舉而出名。楊森的妻妾成群,兒女眾多是事实,相傳夫人12位,子女共有43人,在人世間留下,婚姻千古之謎,然而在台北粥會,第3任会長时,他主持的每月例会,並不特别引人側目。
第5、累計200次雅集,如何演算出來的?源於1958年冬至,吳稚暉的門生狄膺(君武,五四運動健將),在臺灣倡復粥會雅集,深得于右任支持,大舉招朋引伴加入,因而帶動《臺北粥會》而管領騷壇。再經李石曾、楊森、蕭贊育、丁慰慈歷任會長,經之營之,終能群賢畢至、冠蓋雲集,引為海隅騷壇之盛,循前例每月必一集,推算至1975年10月19號恰200集,傳到我承先啟後,已是第6任會長,2005年4月19日會慶喜逢555次,2009年1月15號適上海始創85周年、在台倡復屆滿50年又正好約集600次,不過這個時候兩岸粥文交流日漸密集,全年已配合改為季例會,每逢1、4、7、10月,臺北粥友才聚會一次,本(10)月例行粥會,30號吳稚暉逝世紀念日,我們將約聚的是第688次。
第6、粥會只啜粥、只吃素食嗎?上海始有粥會,吃的十分簡單,便是從一鍋熱粥、四碟小菜開席的,但吃粥雅興,一直到現在,仍不減當年,臺灣清粥小菜,基本會加熱炒,粥友已節儉成習,不在乎大魚大肉。《素食科學談》小冊子作者、北京故宮博物院首任理事長、臺北粥會第2任會長李石曾(煜瀛,1881~1973年),是位素食主義者,提倡吃素多年,自己以身作則,也方便大家飲食習慣,而新創“魚素”套餐,只要沒有腿的就不算葷;如今各地粥會各自發展,吃法各有千秋不一而足。
第7、吃粥與長壽有直接關係嗎?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食粥長壽的理論和實踐。喝粥能夠長壽,是因為熬粥,要經過較長時間的火功,食物一般都煮得熟爛,吃後既有利消化,又有利吸收,還有利於補充水分,對身體大有補益。我國歷史上,有過許多食粥長壽的記載,南宋著名詩人、陸氏先祖陸游(放翁),他的三代祖宗中,沒有活過60歲的,陸放翁卻活到86歲,在那個年代,稱的上高齡了,而總結出自己長壽,重要經驗之一、就是<食粥詩>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當代,世壽長命超過百歲的、海內外粥賢比比皆是,有如:臺北攝影大師郎靜山(106歲)、臺北粥會名譽理事長何志浩(103)、中華粥會名譽會長陳立夫(102)、美國洛杉磯粥會創會會長黃茶民(105)、全球粥會榮譽總會長、晚年寓居紐約的文懷沙(109)等。
第8、粥會和粥廠、買稀飯粥舖,可有何異同?前清的時候,每逢鬧災荒,縣府設廠施粥,先出倉糧放貸,後由鄉紳捐資買糧;于右任尚在宏道書院上學時,就被派去出任粥廠廠長,時任陝西學使的沈淇泉,設法從東南各省,募集了一筆款子,購回了一批糧食,在三原縣城辦救災粥廠。可見古時粥廠賑粥,屬於救濟慈善事業,本質上與粥會不同,不過我承乏粥會後,偶爾在台臘八前後,會到近郊原住民區,發放粥品等同施賑,多年以來頗獲好評。前些年臺北記者妙筆稱,吃粥都可吃出一個會來,我卻澄清這兒不賣稀飯,可是有粥友創業開粥舖,我非但不反對還常光顧。
第9、我們有興趣,如何才可以加入你的粥會?臺灣大學陳姓退休教授,日前表示對文化人士雅集,頗感好奇又有參加興趣,問我什麼方式可如願以償?答案就在只要認同旨趣,歡迎任何人來啜粥交朋友,唯一的傳統還是得交代,這裡關心國事可不談政治,更有默契不碰選舉不拉票。
第10、我們有意願,如何才足以組織新的粥會?這一個問題問的好,我最常被問到這題,總覺得說來話長,一下子講不清楚!今天有以上鋪陳,可就好一語道破。原則上,我們不再發展組織,除非你已有現成群體,一個門面掛兩塊招牌,可以的;依託在某個團體之下,也可以;網上線上虛擬粥文會,亦可也!當然了,你自己若有足夠的條件,依法向所在地申辦立案,我們必然支持絕不反對。在末了,我重申我們的堅持:任何有違國情國法之事莫為!任何違反善良風俗之念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