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以打鐵匠為榮的俞大維 * 李吉安
懷念以打鐵匠為榮的俞大維 * 李吉安
今(2019)年7月8日,是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博士離世26周年,令人懷念的時刻。俞大維究竟何許人也?對現代年輕一輩來說,恐怕鮮有印象!
1985年6月,敝人從復興崗新聞研究畢業,分發到軍聞社服務。社長李元平是我新聞採訪寫作的啟蒙恩師,更是讓我有機會接觸、採訪這位一生不忮不求,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外曾孫,也是哈佛大學1921年班傑出校友,更是中華民國首位擁有美國哈佛大學、與德國柏林大學「雙博士」學位、又是將軍、教授的前國防部長俞大維之推手。
俞部長不僅因「八二三」一戰成名,而且更因「八二三」讓外國戰略、軍事家,認識中國兵學寶典《孫子兵法》的奧妙,因而聲名遠播國際外,對海峽兩岸的影響力更是深遠。一生堅持「四不」:「不題詞、不為人寫字、不出席應景活動、不接受媒體訪問」。很難開口講恭維話的、中共「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在199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50周年的表揚大會上,當著領導人江澤民、李鵬、朱鎔基、胡錦濤等重要人物,盛讚:
「俞大維、吳大猷與翁文灝三位先賢前輩,是我們這一代所最感恩與懷念者,他們的遠大眼光,以及培育人才的寬宏胸襟,中國科技,才有今日開花成果的成就。其中,俞大維更是中國近代國防科技發展史上,第一位大力開拓、耕耘、播種、施肥的始祖園丁,我們不能忘記他。」
中國社會科學院知名研究員高山杉,對於博學多聞的俞大維,更是由衷佩服!認為:「俞大維的一生,是在優越的家世背景下,開始於科學和哲學的研習,與陳以寅恪一起被傅斯年譽為『中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俞大維中途加入軍政界,能以清廉自守,參與規劃了中國兵工和交通事業的現代化,晚歲復歸於學術,讀書但不著書,不寫自傳(包括不做口述歷史),最後歸心於不立文字、悲天憫人的佛法。對於大家的恭維,俞大維生前最愛說:『我是Common Man With A Common Sense (有常識的凡人)』。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和獨特的知識結構,是值得我們後人深思的。」
的確,向來「了解全局,掌握重點」,「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至情至性,向來虛懷若谷,謙沖圓融,始終以「參謀官沒有姓名」自居的俞大維,以「八二三」台海戰役為例,他再三強調是由於蔣中正總統英明領導,以及那些蹲在戰壕隨時付出生命鮮血的官兵與友軍協助所致,一片丹心可表。他總是喜歡贈書給有緣人,勸人多讀書。
老人家常笑謂:「書中也許沒有黃金屋,但自有道理千萬般,至少不會讓人變成老骨董。」敝人在採訪俞部長六年多的時光裡,先後獲老先生《三字經》、《陳散原文集》、《曾文正公家書文集》、《馬歇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報告書》、《十一家註孫子兵法》、《顧炎武日知錄》上下兩冊,以及他口述的《國防論》等寶貴贈書,分享知識的喜悅。
但是,每次拜訪時,記憶力奇佳的俞部長,總會語氣咄咄逼人,問你「書看了沒有?」或是峰迴路轉的巧妙談話,有無讀書立見真章,完全逃不過他老人家的慧眼。要是有涉獵,老先生總是開懷與人談個不停,並不時以有力的智慧之手,拍垂在人的肩膀上,雖然有時被他拍打會略感疼痛,但能通過老先生的檢測,許多可貴的人生哲理,源源的醍醐灌頂,讓人獲益無窮。
如果,他洞悉讀書人或採訪者沒有充實準備,做足功課的話,不是耳朵聽不見,就是稱其身體不舒服,下次再約;或是顧左右而言其他,在不傷對方自尊使其知難而退。寬容幽默、瀟灑豁達,廣植福田正是俞大維部長的本性,臨終前猶不忘叮嚀家人與部屬,勿為後事而擾人,遺體火化所燒出舍利子、舍利花,豈止是慈悲心懷的結晶。
但,老先生最大的遺願,就是羽化後一定要由長子揚和駕機,將其骨灰撒在金門海上,行禮之前務必要先飛慈湖陵寢與泰山陵園,向蔣中正總統與陳誠副總統致最後的敬禮。筆者有幸隨行採訪見證此一感人情景,迄今仍歷歷在目,永難忘懷。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徹悟生死大愛,與天地自然同在,忘身報國,永遠以蔣公手下一員打鐵匠為榮,儘管功勳彪炳,卻從不居功,只要有一枚紀念章就心滿意足的俞大維,一生中不但沒有繳白卷,在人間更是瀟灑走一回,留下風範,教人永遠懷念。[編按]本文作者李吉安,為台灣「青年日報」前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