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伯城郎》竹雕重刻后记 *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4-08-10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8月9日,郎静山大师发起创办的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大会上,作为郎静山的后生晚辈,尤其是摄影艺术界的徒子徒孙们,我们难得聚在一起,难免不谈起郎大师的种种過往。明岁2015年,摄影大师郎静山逝世20周年,我们难免又要为粥会名贤办个纪念会,更不免让我回想起1991年,我们100个文团共同发起,为郎大师百龄颐庆举行祝嘏大会,当年生日宴会在台北三军军官俱乐部的盛况,记忆犹新,恍如昨日,却已事隔23载。
当天,我受命只负责三件事:一是事先出面请竹雕名家、资深粥友李佑增,为寿星精工刻制《费伯城郎》竹雕,当作一件大雅君子寿礼;二是由我和粥会秘书邵隆美,派车去埔城街郎府,接送寿星寿婆到场;三是公推我当众讲述郎氏姓源,这时候《费伯城郎》派上了用场。
那年我不足五十岁,找我在那种场合讲话,唯一的理由或许是不忘怀于,国内唯一 “姓博士”、十足 “姓氏学专家”,不但每周在华视和中广节目主讲中国姓氏源流,而且每天在报章杂志连载姓氏史话及趣谈,反而忘了我的本职乃中阶公务员,本业专长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
因此之故,我讲《费伯城郎》掌故,既头头是道,又津津乐道。我说关于郎氏的姓源,依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可见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应该是周朝诸侯国鲁国第十任国君、公元前815年至前807年在位之鲁懿公(姬姓,名戏)的孙子,叫做费伯的;费伯原本姓费,后来迁到郎城,即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处居住,嗣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一个道地道地的古老中国姓氏。
从上述这段文字的内容,还可以看出“费郎一家亲” ,两姓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正是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子孙后来当然以郎为氏,却有的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2800多年以前费、郎本是一家人,郎氏后人遂奉费伯为得姓始祖,再者姓郎的人更早传自周公旦、曾经“制礼作乐”的姓氏,而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此一世系繁衍并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不十分多见,不过毫无疑问必为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两件相关的事:其一、郎大师百岁生日宴,数百人出席盛会上,时任立法委员的台北粥会会长萧赞育,当场代表会众把《费伯城郎》竹雕,亲自送到寿星手中,大家有目共睹,尚且有照片为证,然而事后当福建泉州华光摄影学院,2003年春为创办人兼首任校长、上世纪30年代第一位蜚声国际的华人摄影家,兴建以大师台甫命名的“郎静山摄影艺术馆” ,张罗充实馆内陈列品时,突然联想到竹雕往事,竟然得到结果是下落不明,不得已情况之下,我只好拜托原作者李佑增,照原样重刻一件,纳入馆藏永志纪念。
其二、1988年秋,我为原台湾省政府新闻处写作民族文化丛书:《台湾各姓祠堂巡礼》,求序于郎大师,幸得《郎序》有言:「记得民国八年(1919)的冬天,我28岁,父亲郎公讳桂林,号锦堂,刚过世不久,我捧着父亲神主入祀祠堂―郎氏家祠,这座宗祠在我的老家、浙江省兰溪县邮阜镇,仪式后众宗亲在家祠前合影留念,由我来拍摄,用的是相当老旧的照相机―柯达反光镜箱,由于是在尚未有新发明胶卷的时代,摄影使用玻璃版,所有照片全是我自己在暗房里一张一张地冲洗完成。
「我是东鲁郎氏,表示我的祖宗来自山东。---我虽生在江苏淮阴,却在台湾台北待得最久,宝岛台湾实在是我的第二故乡。---一个人走到那里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源流」。及今看来,我认为郎静山大师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摄影艺术方面的不凡成就,更多的成分犹在乎事事的不忘本源,其中包括对自己生命依托的姓氏源流,本籍故里之无尽思念,一直到个人生活依赖的照相器材源头,基本暗房操作之无限依恋。
当天,我受命只负责三件事:一是事先出面请竹雕名家、资深粥友李佑增,为寿星精工刻制《费伯城郎》竹雕,当作一件大雅君子寿礼;二是由我和粥会秘书邵隆美,派车去埔城街郎府,接送寿星寿婆到场;三是公推我当众讲述郎氏姓源,这时候《费伯城郎》派上了用场。
那年我不足五十岁,找我在那种场合讲话,唯一的理由或许是不忘怀于,国内唯一 “姓博士”、十足 “姓氏学专家”,不但每周在华视和中广节目主讲中国姓氏源流,而且每天在报章杂志连载姓氏史话及趣谈,反而忘了我的本职乃中阶公务员,本业专长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
因此之故,我讲《费伯城郎》掌故,既头头是道,又津津乐道。我说关于郎氏的姓源,依据《姓纂》上面记载:「鲁懿公孙费伯,城郎,因居之,子孙氏焉」。可见第一个以郎为姓的人,应该是周朝诸侯国鲁国第十任国君、公元前815年至前807年在位之鲁懿公(姬姓,名戏)的孙子,叫做费伯的;费伯原本姓费,后来迁到郎城,即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处居住,嗣后子孙才以邑为氏,纷纷改姓了郎,一个道地道地的古老中国姓氏。
从上述这段文字的内容,还可以看出“费郎一家亲” ,两姓历史渊源由来已久,正是因为郎姓的始祖是费伯,子孙后来当然以郎为氏,却有的仍然沿用原来的费姓,2800多年以前费、郎本是一家人,郎氏后人遂奉费伯为得姓始祖,再者姓郎的人更早传自周公旦、曾经“制礼作乐”的姓氏,而跟其他姬姓后裔比较起来,此一世系繁衍并不算很广,所以历来的郎姓人士也不十分多见,不过毫无疑问必为组成中华民族的黄帝子孙之一。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补充两件相关的事:其一、郎大师百岁生日宴,数百人出席盛会上,时任立法委员的台北粥会会长萧赞育,当场代表会众把《费伯城郎》竹雕,亲自送到寿星手中,大家有目共睹,尚且有照片为证,然而事后当福建泉州华光摄影学院,2003年春为创办人兼首任校长、上世纪30年代第一位蜚声国际的华人摄影家,兴建以大师台甫命名的“郎静山摄影艺术馆” ,张罗充实馆内陈列品时,突然联想到竹雕往事,竟然得到结果是下落不明,不得已情况之下,我只好拜托原作者李佑增,照原样重刻一件,纳入馆藏永志纪念。
其二、1988年秋,我为原台湾省政府新闻处写作民族文化丛书:《台湾各姓祠堂巡礼》,求序于郎大师,幸得《郎序》有言:「记得民国八年(1919)的冬天,我28岁,父亲郎公讳桂林,号锦堂,刚过世不久,我捧着父亲神主入祀祠堂―郎氏家祠,这座宗祠在我的老家、浙江省兰溪县邮阜镇,仪式后众宗亲在家祠前合影留念,由我来拍摄,用的是相当老旧的照相机―柯达反光镜箱,由于是在尚未有新发明胶卷的时代,摄影使用玻璃版,所有照片全是我自己在暗房里一张一张地冲洗完成。
「我是东鲁郎氏,表示我的祖宗来自山东。---我虽生在江苏淮阴,却在台湾台北待得最久,宝岛台湾实在是我的第二故乡。---一个人走到那里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自己的源流」。及今看来,我认为郎静山大师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摄影艺术方面的不凡成就,更多的成分犹在乎事事的不忘本源,其中包括对自己生命依托的姓氏源流,本籍故里之无尽思念,一直到个人生活依赖的照相器材源头,基本暗房操作之无限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