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粥会雅集蕴藏许多文人交谊故事 * 陆炳文

粥会雅集蕴藏许多文人交谊故事 * 陆炳文

更新时间:2014-07-20 来源: 发布:邵隆美 浏览:

粥会雅集蕴藏许多文人交谊故事 * 陆炳文
由文化部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我中华粥会主办,总统府国史馆协办,即将于8月22日开幕的“粥会九十周年粥贤书画手札展” 策展人蔡耀庆兄,日前对我说:贵会早年凑成碧庐第十联,以于右任在碧潭坐畫艇題寫〈江山如画〉四字,捉对李石曾所书擘窠大字〈风雨同舟〉,如今还可能找到原件或图档否?我当面答应没问题,尽快在21日前回报。
今天从旧箧中翻倒,果得台北粥会刊物⑤,其上不但俱见于右任、李石曾法书印刷字样,而且并得谭元征附记文字,详以凑足十联之数的来龙去脉,乃迫不及待先发表于全球粥网,图文用飨广大粥友网友雅赏。
此一上下联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字句却能配成如此绝对楹联,倘若不是个中高手,不是粥会名贤出手,就绝不可能流传这段文人雅士宝墨故事,更不会留下这段粥集文会轶闻趣事。其实此事早在3个月以前,就在国内外文化圈传开了,4月23日起在東京藝術劇場舉辦“于右任逝世五十週年紀念回顧展” 推出时,典藏杂志第201405期有一篇蓝玉琦文章,文题〈日本于右任逝世50周年回顾展〉,就指出:「1962年五月于右任写〈江山如画〉与李石曾所书的〈风雨同舟〉合璧大对联,则与民国时期文化、学术、军政界人士参与的粥会有关,蕴藏着一段文人交谊的民国故事。
文中又说:「粥会由丁福保创于1924年上海,后因战乱由吴稚晖在陪都重庆举办,为名士鸿儒之雅集,吴稚晖、孙科、于右任、何应钦、罗家伦、黄君璧等皆为粥友。1958年,吴稚晖的学生狄君武感念老师,于冬至在台北倡复粥会,在集会结社顾忌尚多的年代,当时请柬上书明的约集理由是"为筹议碧庐观光服务进行事宜,粥点候教"。当时,粥友们经常在新店碧潭桥畔的简陋竹屋〈碧庐〉雅集聚会,狄君武于1959至1960年间先后为碧庐制成九副对联。当时五六七言皆已备,欲构思四言联句,却久之未得,后1962年适得右老〈江山如画〉四字直幅,狄君武即以〈风雨同舟〉配句,但因臂疾难于执笔作书,便由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教育家李石曾作擘窠书对,成为碧庐第十联,于1974年台北粥会出版的《竹屋竹联》中刊行」。
为了庆祝粥会创立九十周年、同时纪念于右任逝世五十周年,我已接受邀请在11月间,于国立国父纪念馆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以〈粥会前身世界社扶道人孙中山与于右任〉为题,提出论文并作口头补充报告,内容重点便在描述上一代文化人,即便是辛亥革命元老辈如孙中山、于右任、吴稚晖、李石曾、狄膺(君武)等,全都可以在戎马倥偬里,也很自然地用文字用图像,为自己为历史记录民国故事,何以我们当代文化人士却做不到?抑或是自己根本就不想去做到?

国史馆刊行的《中华民国史事纪要》1924年1月13日条载:「丁福保等创粥会于上海,自此成为文化人士雅集」。我反复思想这段史实,具有九十年历史的粥会,之所以能够历久常新长青,唯一的理由就在于有许多文人,用自己的生命历程为之写故事,因此粥会雅集蕴藏了许多文人交谊故事,这种故事永远写不完,故事永远没有完结篇,那就让我们一代接一代、一棒交一棒继续写下去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