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大陆学者:“习马会” 称谓或非最主要难点

大陆学者:“习马会” 称谓或非最主要难点

更新时间:2013-10-12 来源: 发布:台海网  浏览:

▲周志怀

周志怀

▲李义虎

李义虎

▲余克礼

余克礼

▲严安林

严安林

台海网10月12日讯 (海峡导报特派记者 燕子 林静娴 报道)除了两岸政治关系与和平架构等四大议题之外,在昨天的两岸和平论坛现场,台湾媒体也就一系列近期两岸领域热门议题进行热点聚焦,其中就包括“习马会”议题。究竟“习马会”实现的前提条件有哪些?若有“习马会”,称谓问题该怎样解决?两岸和平协议与“习马会”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台媒的一连串问题,大陆权威学者认为,“习马会”确是两岸关系突破的关键点之一,但台湾舆论较为关注的称谓问题,其实并不一定是最主要的难点所在。

周志怀:

和平协议达成 将为“习马会”创造平台

全国台湾研究会执行副会长周志怀认为,在“后马时代”或者“马后时代”,两岸关系以什么作为抓手和突破口?“习马会”或许会是两岸关系演变的四大关键点之一。而这四大关键点,正是在未来两岸互设办事机构、“张王会谈”达成、和平协议签订及“习马会”实现。而这四个关键点,又彼此关联。

在周志怀看来,如果两岸能顺利完成办事机构互设,那么这个办事机构挂牌的机会,将是实现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实现互访的最佳时机。而“张王互访”时,和平协议完全可能成为两人会谈的重要议题之一。如果和平协议未来也能顺利签署,又可以把“张王互访”与“习马会”连接起来。也就是说,和平协议的签署,能够为“习马会”创造出一个平台。

李义虎:

媒体关注意味着两岸对“习马会”有期待

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义虎是涉台研究领域权威学者,他同样被媒体问到了“习马会”议题。对此,李义虎指出,有媒体关注实际上就意味着两岸对于“习马会”有比较高的期待。他认为,既然大陆与台湾主管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都见过面了,就意味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两岸领导人的见面、会晤,将取决于两岸政治互信的提升。在李义虎看来,在“一中框架”之下,如果现有基础上的两岸政治互信水平能够再度提升,“习马会”并非不可能。而一些媒体在关注的身份、名义、形式及场合等问题都是次要的、第二位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习马会’的前提条件”。

余克礼:

领导人会晤是两岸关系发展必然趋势

对于“习马会”实现的条件,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表示,今年以来,两岸或国共两党,在坚持“一中”原则上有了清晰的共同认知,这对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余克礼指出,“习马会”其实不算新话题,在1995年江泽民提出关于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里面,就已经提出了两岸领导人可以互相见面,实现互访。

在余克礼看来,领导人会晤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趋势,这一步迟早是要跨出来的。但这一步何时能跨出来,要看时机和条件。如果双方真有见面的诚意,有化解两岸分歧、推动两岸发展的诚意,技术性的问题可以透过双方的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不过两岸目前还没就这些问题沟通过,谈“习马会”可能为时过早。因为两岸领导人何时能见面、在什么场合见面、以什么身份见面这些问题,都需要两岸在诚意基础上的充分沟通来解决。

严安林:

只要有互信 称谓都可以讨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严安林也认为,如果能促成“习马会”,将是两岸历史上的重大突破。从目前两岸政治关系都还没解决的状况来看,“习马会”条件还不具备。但其实称谓问题,并不是“习马会”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关键在于见面要谈什么问题,这才是重点。”在严安林看来,两岸领导人简单实现互访也不是不可以,主要是看双方的需要。

据严安林分析,“习马会”能否实现,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中框架”,这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目前台湾比较纠结在称谓上面,觉得如果领导人会晤以“先

生”称呼就是不尊重。但如果找不到其他合适称呼,叫“先生”有何不可呢?台湾介意称谓问题的原因,在于自信不足,对这些细节在意。这也是两岸缺乏互信的体现,因为如果有互信,其实“习马会”上以什么互称都可以讨论。

来源:台海网 2013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