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吉上加吉,如意大观(7之4)* 蔡文婷

吉上加吉,如意大观(7之4)* 蔡文婷

更新时间:2011-02-24 来源: 发布:蔡文婷 浏览:

除了当成话柄,不同材质的如意,还有意想不到的用途。《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朝时富可敌国的石崇与王恺争比财富,有一天,王恺将皇帝送给他一株两尺高的珊瑚拿出来对石崇炫耀,石崇毫不留情地用手上的铁如意将那棵珊瑚树击碎,接着叫仆役抬出六、七棵高达三、四尺的大珊瑚树来。有的皇帝怕人刺杀,则在案头摆上巨大的如意,以备危急时当作武器防身。

不过如意的来源虽非印度佛教,但其广为喜爱与吉祥的寓意却与佛教息息相关。尤其是六朝时代政治混乱,杀戮过盛,使得帝王将相更加畏惧因果而秉信佛法,也因为如此,原本在印度左手拿智书,右手执慧剑,象征斩去无明,增予智慧的文殊菩萨,到了中国之后,却变成执握如意,使得如意更加具有祛除不祥,赐予吉祥的法力。「文殊菩萨执如意的形象,可以说是纯属中国式的佛教艺术与信仰,」陈夏生表示。

如意到了唐朝,在造型、功能上开始慢慢转化,除了抓痒的如意依旧实用于民间,另一种玩赏的如意则是将头部写实的手指形慢慢收成一排小牙,到了五代更加美化成一只翩翩展翅的蝙蝠,到了宋代则发展出今天如意的典型样式:云纹或心字一般的头形,单纯成为一种玩赏的吉祥装饰物。

原本朴素的搔痒工具,样式上不断被美化,成为文人案头的文玩之一,与文学吟咏的对象。中国造型专家庄伯和最喜爱的是宋朝谢详翱的〈铁如意〉,诗中曰:「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诗作描写仙客洒脱的姿态,又巧妙地借用石崇斗富的典故,点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精神。

到了明朝,由于当时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简单的美学,除了历来经常被拿来制作如意的稀贵珍宝,更出现了大量的竹木如意。不用一刀一凿以竹木天然神似的造型,磨作如意,显得十分雅逸。

常民生活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认为吉庆丰年必有瑞兆,于是结合了传说与中国文字谐音字多的特性,化无形的祈愿为有形的吉祥图案,丰富而有趣地装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由出土的汉代瓦当及帛匹,就已经可见大吉曰利、延年益寿等等祝愿,然而到了明清,由于明代君王倡导「四民异业同道」之论,文人与工匠的地位刻意被拉近,更使得工艺的表现融合了文人诗词书画艺术,吉祥纹饰的运用发展到了极点,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每一个吉祥图案都是一句四字成语的好话。

影响所及,原本已经是吉祥物的如意上,更加装饰雕刻其它的吉祥图案,使得每一支如意吉上加吉,成了一切吉祥话的大观园!(来源:光华杂志 1999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