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如意在握,真不求人(7之3)* 蔡文婷

如意在握,真不求人(7之3)* 蔡文婷

更新时间:2011-02-24 来源: 发布:蔡文婷 浏览:

关于如意的来源,说法不一,不过研究中国造型的庄伯和以为,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应该就是抓痒的「爪杖」,又叫做不求人、孝顺或是养和子。

古籍《稗文类归》引《音义指归》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成人指爪,柄长可三尺许。或背脊有痒,手不能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于是实用的生活器具就有了这样一个吉祥雅致的名称。的确,搔到痒处的畅快是什么也比不上的!唐朝文人虞世南就曾经用犀角如意抓痒,抓的舒服极了而忘了正事,不禁大叹这如意:「妨吾声律半工夫。」

另有一说是,如意是古代印度僧侣抓痒的爪杖,随着佛教的东传到了中国。在佛教《大藏经‧四分律》中有一节谈论僧侣日常用品,其中就有抓痒的爪杖,梵文称做「阿那律」,有无灭、无贫的意思。经文翻译者将它翻成如意,陈夏生据此推断「阿那律」必然与中国如意的形状相似,且当时一般人使用已相当普遍,「早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就已经普遍使用如意了,」她说。

她又举证,在孔子故居的山东曲阜,出土了两件象牙雕刻的器物,长约等于人的手臂,柄端造型是一只手指微曲、像在抓痒的手掌,由象牙材质及上面图案风格推测,应该是战国晚期或西汉初期的文物,可知如意的起源应是爪杖没错,并且是中国早就使用的实用器物。

有关如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晋朝的《拾遗记》,描写着吴国主人孙权看到夫人的画像,直言是仙女下凡,高兴地以琥珀如意来抚摸画像,却把如意给折断了。而孙权的儿子孙和在月夜下舞弄水晶如意,则不小心打到了他的夫人,可知三国时代如意便深受帝王们喜爱。

南京出土的画像石上,是南朝竹林七贤的王戎,只见他宽衣博袖,倚坐露腿,一派放浪逍遥地拿着如意在空中笔划,显然在当时,除了抓痒,如意还可以当作「话柄」,供帝王或是名士们在讲话中指指点点,一如当时也普受喜爱的拂尘一般。明朝记载法器的《佛奴》就颇有禅意地说如意是:「东指西指,常不离手,尔藉我心,我藉尔口。」

文人们还喜欢一边喝酒一边吟诗,配合着诗律节拍用如意敲打唾壶,使得唾壶的壶口都成缺角;武将则拿起如意在战车上高举,当作指挥万军的指挥棒;至于僧侣们,则将经典祝文抄在如意上,手执目对,如人之意,这样具小抄功能的如意又被称做「如意杖」,就像文武百官上朝用的「笏」,所以也有人将如意称做笏。不论是打拍子、指挥、记小抄,这如意可说是人手一把,运用巧妙各自不同。(来源:光华杂志 19999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