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相关信息 > 家庙祖厝为中国人家族的重要表征 * 陈进传

家庙祖厝为中国人家族的重要表征 * 陈进传

更新时间:2011-02-19 来源: 发布:陈进传 浏览:

台湾社会学者陈绍馨(已故),早在1958年撰写〈姓氏‧族谱‧宗亲会〉时,便针对当时台湾多数宗祠家庙经年不修的荒废境况,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何到现在,宗亲团体不大活动,不很受重视,尤其是不引起青年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反省的地方」。他的看法是:「无可置疑,这是社会生活一大演变的反映」。其原因正是:「国家组织完备以后,宗亲团体自然衰微」。又说:「我们如以现代青年对宗族团体不大感兴趣为忘本,那就是忽略了国族代替了宗族、家族之伟大的社会变迁了」。

 

我写〈宜兰地区家庙祠堂初探〉一文,是介入有关宜兰家庙研究领域,广泛地触及家庙诸方面的问题,如:区分家庙的类别、探讨家庙的修建、分梳家庙的规制、列举家庙的功能,以及考察宜兰家庙的时间、地理与姓氏分布。不过,在面对家庙式微这个残酷的事实,颇有感伤之情:「面临这个趋势,如何在家庙维护与经济发展间取得平衡妥协,进而将过去家庙功能与现在生活结合在一起,是件极待深思的课题。」

 

家庙、祠堂乃同族同宗的人合祀祖先之所在,它可满足人类追本溯源的本能,在广漠无垠的历史时空中,获得心灵的归宿。自古以来,已为中国人家族的重要表征。换言之,在家族主义的影响下,祭拜祖先是经常且必要的工作,故曰:「自天子下迄庶人,贵贱不同,而其尊祖之义一也」。然祭祖须有牌位,牌位须有供奉之处,家庙、宗祠于焉而生。因此,「凡士农工贾,莫不俾之各建宗祠,以祀其祖先」。以致「聚族而居,族皆有祠」。

 

这种现象到了清代更是普遍,甚至到「营室先营宗庙,盖其俗然也」的地步。一个家庭在建造房子时,应先建祠堂,然后再建其它屋舍,以符「立祠第一,所以奉先世神主」之说。《朱子家礼》开宗明义第一章就是〈祠堂〉,用意至为显。

 

尽管祠堂、家庙如此重要,但国内这方面的论著尚不多见,大都在探讨家族及其相关问题时,附带提及。唯一的专书是陆炳文著的《台湾各姓祠堂巡礼》,此书概略介绍全省52处祠堂的姓氏源流、创建年代、重修经过、祠堂地点、播迁过程、匾额楹联及祭祀情形等,辅以照片,可谓图文并茂,惟属田野调查报告,学术气息略嫌不足。比较遗憾的是,52处祠堂无一在宜兰境内,有鉴于此,为弥补乡土史的空窗,从事宜兰地区家庙的调查与研究,实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士官兵必备一本莒光日作文簿,第1页就是家谱,要写上自己的列祖列宗,旁边还备有一栏,标明为某氏族谱,郡望堂号某某堂。说到军中莒光日电视教学,其中最受欢迎的节目,就是文化性的姓氏祠堂和史迹介绍,由林衡道(巳故)及陆炳文担岗,单元结束再交给主持人,通常是两位政战美女军士官,加上一些:「由此可见,台湾和大陆血脉相连」、「祠堂祖厝,为中国人家族的重要表征」之类的话。(作者为宜兰农专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