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步与停滞实与民族兴替息息相关 * 孙科
民国十六年,本党任我为青年部部长,这是一件作育建国人才的繁巨工作,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此期中,也确实选拔、组训了不少的青年人才,成为后来抗战建国的干部,他们对于党国的贡献都是很大的。除此以外,在我任铁道部长时,并兼长交通大学,因为那时需要大量的铁道建设人才,而交大正是造就这类人才的一个专门最高学府。所以,我当时对于部务和校务,都不敢偏废。在这前后,我还担任过岭南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大学董事长等职。由于董事会在性质上是一个决策机关而非执行机关,故对校务行政,并未负实际责任。
民国二十一年冬,我旅居上海,时与党中高级同志相过从。当时大家感觉到要使我们国家的基础巩固,除了军事和政治的力量外,实在应该使它建筑在文化上面。中国文化本来源远流长,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到总理的三民主义,更集其大成。可是那时的情形,本党在文化上的基础非常薄弱,马列主义的思想甚为流行,社会科学的书籍多受其影响。有识之士佥认有重振三民主义文化,使之发扬光大的必要,于是发起组织「中山文化教育馆」。本来总理建国的遗教,不仅是属于本党,也是全国国民的公产,照理这个馆可以由政府或党来兴办;但当时国内的文化事业,十之八九操在党外文人之手,一般学生和教员,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三民主义,祇是国民党的经典。在此情形之下,如果中山文化教育馆再由党与政府来办,益滋误会曲解。所以大家的意思,都主张用私人名义发起,作民间学术组织。翌年一月,召开发起人会议,列名者计有蒋中正、林子超、吴敬恒、张人杰、于右任、张继、蔡元培、陈果夫、居觉生、顾孟余、何应钦、丁惟汾、戴传贤、吴铁城、朱家骅、伍朝枢、宋子文、焦易堂、陈布雷、张道藩、张厉生、罗家伦、张岳军、邵元冲、覃理鸣(振)、陈立夫、朱培德、谷正纲、顾祝同、柏文蔚、恩克巴图、梁寒操、叶楚伧、王正廷
兹将创办缘起抄录于后,以明梗概:「文化为一民族之活力,亦即为一民族之生命,文化之进步与停滞,实与一民族之兴替息息相关。纵览全世界各民族进步之轨迹,无不以文化运动为其先导。革命之意义,亦即在于推翻不适合某一时代经济环境之旧文化,而创造新文化,并树立其新基。故革命之成功,不仅在于破坏,而尤在于时代动向之正确把握,并建立新时代之新文化。
我民族以四千余年悠久之历史,世称文明古国。自近世西欧产业革命而后,我民族文化,始显形落后,产业先进国家,挟其先进之经济势力以东,侵我社会,经济日益破落,而民族文化,乃愈益停滞不前。辛亥革命之成功,实为我民族文化一时期之转变。民国十五年之国民革命运动,民族文化,于此又显示其新动向,而此两次革命运动,亦即新文化运动,则皆以三民主义为其动力。然而自民国十五年以来新文化之基础,初并未坚强树立,即中
「爰是同人等,特发起创办一『中山文化教育馆』,罗致国内学者,潜心研究,以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