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诵项目代表传人陈侣白(上)* 魏德泮
福建的老文艺家中,有一位被已故著名诗人蔡其矫誉为“诗、词、歌、剧的春兰秋菊”、“真正的全才”的陈侣白,是福建省文联的离休干部,今年85岁。他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编辑家,还是诗词吟诵艺术家。今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隆重颁发了“命名陈侣白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诗词吟诵代表性传承人”的证书和奖牌。诗歌创作方面,他新诗、传统诗词、歌词、散文诗样样都写;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经常在上海的全国性杂志《诗创造》发表作品,属“九叶诗派”;60多年来创作不断。其他作品方面,兼及散文、小说、评论等,还是福建省第一部电影故事片《闽江橘子红》的两个作者之一。编辑方面,是《福建文学》早期的资深编辑和不少文艺书籍的主编,职称编审。
陈侣白有家学渊源。母亲薛念娟长期当中学国文教员,擅长诗词创作、诗词吟诵和古琴弹奏,师从著名诗词家、吟诵艺术家何振岱,与何氏的其他7位女弟子合出《寿香社词钞》,有新中国成立前“福州八才女”之誉。陈侣白深得母亲遗传,自幼酷爱文学和音乐,打下了诗词创作和诗词吟诵的扎实功底。毕业于厦门大学。1949年夏起从事文学专业工作,曾被错划为右派,平反后先后担任福建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和该会秘书长。是中国作协、中国音协、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福建省音协、省诗歌朗诵协会顾问,省音乐文学学会会长,省国学经典吟诵艺术团团长。出版《陈侣白文集》(多卷本)、诗集、诗词吟诵专集等10种。作品90多次在全国和省级获奖,并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周年”、中国作协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荣誉证书、证章。
我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歌词创作,陈侣白是我的老师。数十年来,我们的师生情谊久而弥笃。他的国学功底深厚,脑子里有青少年时期积累下来的近千首古典诗词,大都无需背诵而能句句不忘。每当谈起古典诗词和吟诵问题,他总是眉飞色舞,精彩的议论滔滔不绝。
改革开放以来,国学日渐受到重视。2008年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语委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最近教育部等又决定从2010年起全面推进,对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作出部署。这使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于诗词的音乐表现形式。诗词独特的美的魅力,不但要诉诸视觉(文字),而且必须用吟诵(音乐)的方式诉诸听觉,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以达到欣赏、吟味的目的。一般人以至许多媒体和诗歌朗诵集会的举办者对此没有正确认识,以为只需通过朗诵便可充分表现诗词之美,这是非常片面的。朗诵对于以白话为载体的新诗而言,是适合的;对于以文言为载体、极度凝炼含蓄的传统诗词而言,就显得平淡寡味,只是“白开水”而已。吟诵则是“美酒”。
一般的歌曲当然可以表现诗词之美,但它是一首诗词配一首曲子,人们要欣赏多少首诗词便须唱多少首歌曲,难学难记,难以普及推广。传统吟诵调则是按句式划分,一种句式有一种曲调,可以套上去唱出(喜怒哀乐的不同感情则靠吟诵者去发挥),既可充分表现诗词的韵味,又易学易记,便于推广,可说是恰到好处。古人作诗、赏诗必吟诗,就是这个道理。当代人欣赏诗词,也应该舍“白开水”而取“美酒”才是。(作者為大陸一级歌词作家、歌词理论家、中国音协理事、福建省音协副主席。本文轉载自《福建文艺界》季刊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