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和諧之德是善卷之德的本質與核心*鄧聲斌

和諧之德是善卷之德的本質與核心*鄧聲斌

更新时间:2022-09-08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和諧之德是善卷之德的本質與核心*鄧聲斌



2010年11月27日,“中国.常德鼎城善卷文化高峰论坛”在风景秀丽的柳叶湖畔共和大酒店隆重举行,台湾著名社会活动家陆炳文博士应邀出席并做精彩演讲,博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尤其是陆博士恭请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为论坛题写了“百德善为先  一心卷之首”的牌匾,为大会增添了庄重热烈的气氛。
在陆博士等高贤的启迪下,不才亦撰写了论文在大会做书面发言,全文围绕一个“和”字立论,略述如下:                        
善卷是远古时代隐居在常德德山脚下的一位高士。他既无赫赫武功,也无皇皇文治。但是,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对他十分景仰,奉若神明。这是为什么呢?我以为,和谐之德是善卷之德的本质与核心,也是人们仰慕善卷的根本原因。善卷的谦让之德、仁善之德、教化之德、淡泊名利之德、爱民之德与正义之德等崇高品德,都以和谐之德为核心,在本质上都是和谐之德的具体体现。
检索“和谐”一词,其主要含义有三:
一是和睦协调。《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代郑玄笺注:“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代诗人李商隐《杂纂》曰:“诸妇和谐,不嫌鹿辣。”明代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这些例句中的“和谐”,都是和睦协调之意。
二是配合适当。《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以上例句中的“和谐”,都是指配合适当而言。
三是和解相处。《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代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宝,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啦!”上述例句中的“和谐”,皆为和解相处之意。
   质言之,“和谐”的本义,正与古人所说的“和合”、“和一”相同。“和一”即“和合一致、和睦同心”之意。“和合”一词,除了指“和合二神”之外,还有四个义项:
1、和睦同心。《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雠,皆有
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
2、 调和、混合、汇合。《韩诗外传》卷三:“天施地化,阴
阳和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大率小麦生、炒、蒸三种等分,曝蒸者令干,三种和合......”
3、 撮合。《周礼.地官序官》:“媒氏下士二人“。唐代贾公
彦注疏:“谓别姓三十之男,二十之女,和合使成婚姻云。”
4、 顺当、吉利。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茅卜》:“其卦甚吉,
百事欢欣和合。”元代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谢天地买卖和合”。综观“和谐”、“和合”、“和一”诸词,具体含义虽有不同,但其基本义都在一个“和”字。与此相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如:和善、和顺、和平、和畅、和冲、和协、和气、和衷、和悌、和恕、和美、和泰、和安、和悦、和谈、和缓、和谦、和泽、和德、和友、和比、和心、和正、和令、和用、和亲、和同、和均、和良、和治、和直、和易、和宜、和怡、和物、和民、和厚、和俗、和恒、和煦、和勉、和理、和域、和爽、和通、和柔、和惠、和敬、和雅、和节、和爱、和蔼、和朗、和胜、和邻、和惬、和众、和雍、和义、和豫等等,等等。它们的含义尽管大同小异,但其基本义都是一个“和”字。
我们说,善卷是一个高人、高士,高在哪里?高就高在这个“和”字上!
《淮南子.齐俗训》曰:“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意思是说:许由、善卷不是不能(凭自己的才干)安抚天下,使海内得到安宁,使百姓得到恩德。而是他们羞于因外物来扰乱自己和谐的本性,所以辞让天下而不受。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文帝时代的刘安等人,就深刻洞悉了善卷追求和谐、乐于和合的的和善本性,写下了这样一段经典性的文字,为我们理解善卷的和谐之德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善卷的和谐之德,主要表现在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自身心灵的和谐。可以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和谐之人。
首先是与人和谐相处。相传尧帝南巡,沿沅水而下。走到云梦大泽的西岸德山,看见许多农夫正在荷锄耕作,嘴里还不停地唱着山歌。那歌曲不仅圆润悦耳,而且饱含哲理,富有劝世醒俗的意味,禁不住上前问道:“你们刚才所唱的歌曲,是旧时传下来的呢,还是自己作的呢?”农夫回答说:“都不是,是善先生教我们的。”尧帝又问道:“善先生是什么人?”农夫回答说:“他是本地人,姓善名卷。”尧帝又问道:“他为什么要教你们唱这种歌曲?”农夫说:“他很有学问,对人又非常和善,与我们相处得很好。一有空闲,他就给我们讲些圣贤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这个歌曲就是他亲自教我们的。”作为一个得道高士,善卷毫无架子,以一个平民百姓的姿态,与农夫们和谐相处,亲密无间。既没有丝毫勉强,更不是刻意作秀,完全是出于对农夫们的尊重与友善。试想,一个不尊重他人、不善待他人的人,又怎么能与人和谐相处呢?善卷不仅对人非常尊重和友善,而且对牛也同样如此。相传尧帝与善卷在德山相遇时,看见他正在赶着一头黄牛耕田,尧帝说:“中原地区早就改用水牛耕田了,因为水牛的力气比黄牛大得多。您怎么还用黄牛耕田呢?”善卷听了,觉得这是对黄牛的羞辱与嫌弃,他连忙示意尧帝住嘴。俗话说,“人畜一般”。善卷深明此义,他不仅对人而且对牛也怀有仁善之心。不仅与人而且与牛也同样和谐相处。和谐之德,可见一斑。
其次是与社会和谐相处。善卷生活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分立,你争我斗,社会一片混乱。特别是南方的驩兜、三苗作乱,为害甚烈。面对如此社会,善卷说:“某老矣,既不求名,又不求利,自问何苦再与此豺狼相争斗?还不如避地为是。”于是,他带着家眷和邻居,“沿江而东,接连迁了三次,禁不住三苗势力之侵迫,只好逃到这海岛里来了。”据说,如今江苏宜兴的善卷洞,就是当年善卷的避地之所。可见善卷与世无争,乐于与社会和谐相处。
再次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种”,“秋收敛”,“冬衣皮毛”,“夏衣葛絺”,“形足以劳动”,“身足以休食”。既顺应时序,按时作息;又不违农时,辛勤耕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用这种和谐的生活方式教育和感化周围的群众,使当时的远水一带,形成了良好的世风与民俗。正如明代太常寺卿、武陵人龙膺所说:“民生其间,率崇朴敦义。士风乐恬退,醇简而不嚣,犹然逃尧避秦之遗也。”
最后是自身心灵的和谐。终其一身,善卷不见利忘义,不见异思迁,“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重义轻利行显明”;也不急功近利,徒有虚名,而“身名俱全,谓之为上。隐居求志,先民嘉焉”;更不贪恋富贵,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他追求的是自身心灵的和谐,时刻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因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毋庸讳言,我们的祖先,历来就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自身心灵的和谐,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是两千多年来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儒家学说,更是十分强调与重视“和”的理念。这种朴素的“和谐”理念,在我们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历久不衰。直到如今,社会上还普遍流传着“和为贵”、“和气生财”、“和以致祥”、“家和万事兴”等口头禅,就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