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千山萬水阻隔卌年 喜從天降家書飛傳*鄧聲斌

千山萬水阻隔卌年 喜從天降家書飛傳*鄧聲斌

更新时间:2022-05-27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我的胞兄鄧聲傳,1943年在湖南省常德縣雋新中學(今鼎城區一中)初中畢業。1946年剛滿18歲,正好符合服兵役的年齡,按照當時“兩丁抽一”的原則,我的年齡還小,他無可避免地當上了壯丁。從軍後先在湖南芷江受訓,然後考入國民黨憲兵二十一團當兵。因常德同鄉、憲兵第八團主任秘書談靜仁的薦引,不久轉調該團服役,由班長擢升排長,並改名鄧蘊良。先後在南京、福州等地駐防。1948年底調防臺灣。1949年5月,曾經從“臺灣台南衛民街憲兵第八團軍械室”給父母寄過一封家書,此後四十年杳無音訊,下落不明。家人每天以淚洗面,憂心忡忡。特別是我的老母親,因過分牽掛愛子,一度患上憂慮症,整天不吃不喝,嘴裡不停地喊著:“鵝婆!”(胞兄乳名)“我的鵝婆,你快回來呀!”

母親叫喊了二十多年,始終沒有喊到兒子回來;家人盼望了四十年,連片言隻語也沒有盼到!

胞兄呀胞兄!你是否還健在?你現在在哪裡?你的日子過得怎樣?我們不斷地思考著,猜測著,期盼著!憑著他從“臺灣台南”寄來的最後一封家書,我們判斷他很可能還在臺灣。改革開放以後,我們抱著一線希望,通過各種管道、採用各種方式,不斷地打聽他的下落。然而,始終石沉大海,一無所獲!

老天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來了!1986年7月,我的好友、原常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羅崇煜,去香港與他在臺灣定居的父親相會,我試探著給胞兄寫了一封家書,拜託羅縣長帶給他父親,請他父親在臺灣尋找我的胞兄。他的父親羅澤霖,是蔣介石總統府中將參軍羅澤闓的胞弟。高中畢業後考入北平陸軍軍醫學校(後改為國防醫學院),1935年畢業,分發至國軍第四師任職。抗戰勝利後任裝甲兵司令部後勤處處長。1949年去臺灣。1957年考入臺灣陸軍參謀大學,畢業後返回國防醫學院,歷任處長、主任秘書等職。1965年退役後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該院總務處主任幹事曾德輝先生,正是我胞兄的同鄉好友,也是羅院長的心腹之人。羅院長把我寫給胞兄的家書第一時間拿給曾德輝看,問他是否認識鄧蘊良。曾德輝先生十分高興地說:“我不僅認識他,而且還是患難之交。”

當天下午,曾德輝先生就通知我胞兄去榮民總醫院。當我胞兄看到我的親筆信件並知道86歲高齡的老父親還健在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似乎返老還童,立刻手舞足蹈起來。他辭別好友曾德輝,迅速回到家中,向全家報告喜訊。

當晚揮筆給我回信。因當時臺灣還沒有解禁,無法與大陸通信。恰好我的第二個侄女鄧信珍當時正在新加坡從事律師職業,而新加坡早已和中國建交,可以自由通信。胞兄便以新加坡為中轉站,把他寫給我的家書先寄到新加坡,然後由我侄女改換信封,再寄給我。

然而,由於我寫給胞兄的家書,並沒有說明我的通訊位址,所以,胞兄寫給我的第一封家書,通訊位址仍然是寫的40年前他去當壯丁時的老住址:“湖南省常德縣碧潭鄉第八保小灣街(探交)”。“碧潭鄉”就是現在的牛鼻灘鎮,“小灣街”就是現在的韓公渡鎮小灣村。其實,我們一家早在1951年就已經從韓公渡的小灣遷居到牛鼻灘鎮圩場了。胞兄當時並不知情。這封家書寄到牛鼻灘以後,郵遞員四處尋找戶主,始終“查無此人”,郵電局支局長宋人科,無意中打聽到我已擔任縣教育局副局長,於是又把這封家書改投到縣教育局,並在“改退批條”上注明:“試投鄧局長是否”。縣教育局傳達室收信後立即交到我手上,我拆開一看,正是胞兄寫給我的親筆家書,開頭寫道:“聲斌弟:於八月四日忽接你七月一日來信,刹時喜從天降,知父親八十六歲高齡健在,母親、聲愛大姐(妹)已去世,聲喜二妹在長沙工作,你與楊女士結婚,育有子女各一人,悲喜交加。奈何兩地制度互異,插翅難飛。我幼年投筆報國,欲成大器,回家榮耀,誰知時代幻變,拋棄骨肉,罪責深重。”

下面詳細介紹他的家庭情況和常德在臺灣的老兵,囑咐我回信時先寄新加坡譚國梁律師事務所鄧信珍收,然後再由鄧信珍轉寄臺灣。這封家書是1986年8月5日從臺灣發出寄到新加坡的,8月21日牛鼻灘郵電支局收到後,於8月24日轉投到縣教育局傳達室,輾轉花了19天的時間!但不管怎樣,總算收到了這封來之不易的家書!第二年9月6日,胞兄又給我寫了第二封家書,信封上寫著我老父親的名字“鄧家壁老先生”,同樣寄到牛鼻灘,牛鼻灘仍舊“查無此人”,於是又試探著轉投“常德縣教育委員會鄧家斌收”(因縣教育局已改為縣教育委員會)。

雖然名字寫錯了一個字,但我還是較為順利地收到了第二封家書。看到胞兄熟悉的筆跡和親切的語言,我讀著讀著,不禁潸然淚下,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