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難能可貴家書見證兩岸分隔分治七十載悲歡離合血淚史

難能可貴家書見證兩岸分隔分治七十載悲歡離合血淚史

更新时间:2022-05-20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難能可貴家書見證兩岸分隔分治七十載悲歡離合血淚史



[粥會新聞中心5月20日臺北訊]粥友反映連日粥會相關消息中,屢見塵封家書,真是難能可貴,書信往還資料,也是見證兩岸分隔餘七十載,分治以來“悲歡離合”的血淚史!而全球用中文寫漢字的華人,在那離亂年代,流離失所通信,也是家書抵萬金!于右任書法收藏研究院副院長黃友佳粥友,就有這樣的遭遇指出:「不只當年台海兩岸通信家書抵萬金,越南昔日南北越分治,我幼年時,隨家族南遷至堤岸市(西貢市旁的華僑居地),和仍留在北越的親人、以及遠走廣東的哥哥通信,不也是家書抵萬金呢!其間悲喜交集,離合交加夾雜,各地華人遭遇,或多或少而已。」
始自1962年〈師大校友月刊〉任總編輯、具有60年資歷的老牌記者陸炳文,今天5月19日重操舊業,用通訊軟體採訪了香港聞人田申:請問田兄,之前與令尊來往書信共有幾封?田申回答:「自從我和父親聯繫上,估計有上百封信留存,現在床底下不方便取,萬封兩岸家書更是如此!」陸問:「你1948年出生,參軍的父親田灼,已在海峽另一頭,就沒能摘掉“黑五類”頭銜,吃了虧又受了委曲,何以還獨擁家書情結?更始終保有家國情懷?
田申經典對答: 「往事不堪回首,盡在不言中。一切依陸兄善舉,所需之用為準。個人事小,說實話,當時情况下,臺灣同胞是我衣食父母,大陸同胞是我父老兄弟姐妹;正是為此,尋找到生存的空間,活出了生命的價值。用現在的話說,在一個曾經是賣國主義地方的香港,幹了一件愛國主義的事情,這在大陸、臺灣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繼昨天上午受訪於臺灣記者之後,同日下午又接到福建記者朋友詢問:「兩岸一家親,家書抵萬金。兩岸家書,在兩岸民眾交流交往過程中,充當著什麼樣的角色?」陸炳文答:每封兩岸家書後面,都訴說著一段段,感人的親情故事,這些無以計數的來往書信,充當的角色有如和合二仙,成為撮合親情重聚首媒介。
回頭看最近這70多年以來,兩岸同胞隔著一灣淺淺的海峽,多少悲歡離合,多少依依離情,有的聚少離多,有的親人離散,總之就是一個"離"字了得,凡此離不開離字的家書,尤其珍貴,字裡行間,流露出許多的感人故事!然而最令陸子感動的,乃出於信外信、戲外戲的一幕。
目前定居香港的田申、實為1969年畢業於中國戲劇學院京劇科之田圻暢,走下京劇舞臺,扮演和合角色,自立門戶,化身史上最牛個體戶,前後30年間,協助700多個,兩岸失散家庭團聚,依靠的是10000萬多封家書,成功情牽家園、心繫家人之下,合唱一齣慶團圓戲碼!
田申曾自我介紹:「在京劇的戲曲舞臺上,我不是一個成功的表演者,但我理解和感悟到『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奧妙;現實生活的命運,讓我表演了海峽兩岸失散同胞、悲歡離合的這齣歷史大戲。」
田圻暢有如空中飛人,偶爾在臺灣住些日子,如今人在香港,陸炳文不久前,才透過共同友人武之璋、和楊思聖二位戲迷,邀請飛來臺北,參加我主持的活動捧場、亦即全球粥會戲曲推廣委員會成立雅集,原訂5月29日在臺北林森紀念堂舉行,無奈港臺兩地疫情撲朔迷離,讓人捉摸不定而一切尚在未定之天。不過人未到,風聞已先至:「聞陸兄關注情繫兩岸,甚幸!我是失也兩岸,得也兩岸,在香港靠國難混口飯吃,歷史走到今天,故事仍未結束,願我們攜手努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點實事!」
昨(18)日在中華和合文化研究暨交流中心籌備處、也就是臺北臺灣閩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如意齋,全球粥會世界總會長、臺灣文化藝術界聯合會理事主席、臺灣閩台同宗同名村交流中心主任、中華和合文化研究暨交流中心籌備處主任陸炳文博士,接受本地記者電話訪問,被問到兩個相關的題目:
一、記者問:我在福建省莆田台聯轉傳給臺灣媽祖信徒的資訊中,看到〈關於面向社會公開徵集“遷台記憶”檔案文獻〉的公告,您對這個啟事有什麼看法?陸子答:徵集我們共擁的閩台、乃至兩岸集體記憶文獻,以廣求家書最為重要,這的確是好事一樁,早就該做的頭等大事,今天再不找兩岸家書,以後想找也找不到了,「家國情懷人人牽之,家書情結戶戶繫之」,但是個人認為,“遷台記憶”訂名定性,對象似有改成“牽台記憶”或“繫台記憶”之實際必要,因為同胞“遷台”係單向的,僅指由閩粵兩地、及大陸各省市遷台之意,而未能包容當年,自臺灣移居大陸各地者,就像全國台聯、福建省台聯成員,一個也都不能少!換言之簡單說,大陸寄來臺灣,臺灣寄往大陸,雙向通郵信件,均在歡迎之列。
二、問:我一連兩天,在全球粥會官方網站www.qqzh.org上,先後讀到〈家書抵萬金貴在故事多兩岸記憶 陸炳文大方放送手劄書信〉、及〈賢達家書.真誠感動(圖組)*同名村中心〉兩篇圖文,聯想起臺灣年輕人是怎麼看待兩岸家書的?答:不只是臺灣地區,海峽兩岸年輕人,普遍皆不知道,有家書這回事,這不怪青年朋友,通訊軟體、手機當道,早已沒有人寫信了。誠如臺灣知名女作家陳薇感慨歎道:「從前家書抵萬金,陸會長的就非常珍貴,現在已無人寫家書了,有事一個電話三、兩句就結束了。」如此觀之,人們沒看過家書,還奢談什麼看待?為今之計,唯有先多方挖掘“牽台記憶”、或“繫台記憶”的存世文獻家書,集中收藏檔案部門,再加以整理、分析、歸納及研究,統合報導擴大影響,才有益於情繋閩台、繫念戶戶的家書情結;亦有助於情牽兩岸、牽動人人的家國情懷。
就巧在結束專訪之際,陸炳文收到同庚老友、全球粥會副總會長、常德佳和粥會名譽會長鄧聲斌,微信上留言:「建議改為“台海記憶”,涵蓋對海峽兩岸的記憶,兩岸親人互通的家書。所謂家書已成歷史文物,陸總長收藏彌足珍貴!我與旅臺胞兄,自從1986年起,也通信數百封,我全部保留了,一封都不缺!」陸子回:「非常有價值的家書,承載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就有粥友對我表示,如能購一名人手稿,光欣賞之,已知足矣。兄台百封家書,質量均屬罕見,請你先把來龍去脈、及內容大要寫出來,等待適當機緣,再捐出來,尊意如何?」鄧:「答應你,慢慢寫,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