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大王”收藏中的最愛肯定是心中那柄亦即可心如意
更新时间:2022-05-01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如意大王”收藏中的最愛肯定是心中那柄亦即可心如意
有一種器物文明,在中國流傳了千年,它既古老又現代,既可觀賞又實用,自宮廷貴冑到常民百姓隨處可見,既是具體形制的物品,也是抽象意義的好話,是中國人都經常掛在嘴邊、渴望擁有的……
萬事「如意」?答對了!這也是台灣推出的千禧信物。主事者中華如意學會籌備會並將收集自海內外的上千種形制、材質,包括字畫與生活器物在內的各類如意,全部整理、分類,企劃了環球十場如意大展。九月底,台灣第一場迎接千禧年的開場秀「千禧吉祥,萬世如意」展即將在國父紀念館推出。其中有歷經數百年、行遍數萬里的老器物,也有現代台灣師父雕製的工藝品,更充滿了意在物中、綿延不絕的民族美感與生活哲學。
如意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一種對幸福生活的企盼,正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來自關外的清朝皇族的最愛。今天上得了檯面、在故宮博物院見到的如意,大多來自清宮。
同治大婚,如意擔綱
花了三年的準備時間,清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十七歲的皇帝在慈禧及慈安兩位皇太后作主下,選定了阿魯忒氏淑慎端莊為皇后。這轟轟烈烈進行了三個月的大婚典禮中,擔綱的主要瑞器就是「如意」。
奉迎皇后的當天,紫禁城內搭起了綢緞的彩架,大清門到坤寧宮長長的走道上鋪上了新織的紅毯,夾道四百對的燈座照得夜空一片輝煌。吉時一到,年輕的皇后梳著雙髻頭、插著雙喜如意頭花,手上捧著兩個蘋果,討個「平安如意」的好彩頭,十六人抬的鳳輿內,已先安放了一柄金如意。
隊伍一路經過大清門、乾清門,來到了乾清宮內,睿親王福晉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將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及米穀的寶瓶遞給皇后。皇后起居的坤寧宮龍鳳喜床四角安置了四柄如意,象徵事事如意。
新婚之夜第二天,皇帝、皇后不敢晏起,一早先到兩宮太后跟前跪遞如意,回到養心殿裡,皇后與皇帝也要互遞如意,最後,後宮的嬪妃、公主們再一一向皇帝呈遞如意。整個大婚的陳設、儀式中,無處不「如意」。
皇帝大婚處處如意,尋常百姓,男方到女方家為一雙小兒女下定之時,信物經常也是如意一柄。
中國皇帝的禮物
「清代最是喜愛如意,滿清皇朝一來沿襲明朝漢人風氣,二來崇信喇嘛教,認為如意是祥瑞祈福之器,因此任何喜慶節日都少不了如意,」國內第一手考據如意沿革的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陳夏生指出。
新春元旦,王宮大臣們魚貫列隊,要到長春宮向太后跪獻如意,同時口中說著:「主子新禧如意」。皇帝、太后生日一樣少不了如意,皇帝們選秀女之時,雀屏中選的也是賜予如意。光緒皇帝大婚時,皇后與皇帝互贈的金如意,一把六十兩,一把七十兩,年輕的皇后拿在手上,顯得不勝其重。鍾愛的臣子要出征時,不用多言,御賜一把如意就知道皇帝的心意。《紅樓夢》裡,賈妃省親,御賜賈母的禮物上,第一就是金玉如意各一柄,還有十錠元寶上,鑄著如意與毛筆,象徵「必定如意」。
古來皇帝中對如意喜愛第一的,首推乾隆。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英國大使馬嘎爾尼到中國覲見皇帝,他單腳下跪,向乾隆呈上英皇親筆書信,並致贈鑲鑽金錶兩枚。而乾隆皇帝送給英王的第一件禮物也是一把一英尺半的白玉如意,期望兩國友好往來。然而文化不同,對於這件禮物,馬嘎爾尼卻不見得領情,他在《乾隆英使覲見記》中描述著,「雖然華人以此物異常名貴,余則以為就此一物之原價而論,未必值錢。」
除了英國,中國如意也在乾隆皇帝送禮第一選擇之下,隨著外國使節回到了琉球、朝鮮、暹羅、安南等國。而四庫全書的修書人員,幾乎也全都得到了皇帝的如意賞賜。
喜愛如意幾乎成癡的乾隆皇帝,各地貢品皆以如意為先,乾隆退位的前一年,他還下旨表示,當他歸政成為太上皇之時,年節三貢可免,就是元旦及生日時依然要備進如意,以迎吉祥,可見皇帝對如意的喜好。於是歷來被拿來雕琢圭璧禮器的寶玉,全成了一柄柄上貢的玉如意。
上行下效,不僅清宮處處如意,大臣家中也如意萬千。最誇張的是權傾一時的和珅被抄家時,竟然抄出了一千七百多柄的如意。這些如意大多是金玉珍寶製成,上面還鑲有紅寶、藍寶、松綠石、翡翠等寶石,材料貴重,價值高昂,極盡富麗精工之能事,已經與其原始的面貌大不相同了。
不求人,真如意
關於如意的來源,說法不一,不過研究中國造型的莊伯和以為,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應該就是抓癢的「爪杖」,又叫做不求人、孝順或是養和子。
古籍《稗文類歸》引《音義指歸》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成人指爪,柄長可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能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於是實用的生活器具就有了這樣一個吉祥雅緻的名稱。的確,搔到癢處的暢快是什麼也比不上的!唐朝文人虞世南就曾經用犀角如意抓癢,抓的舒服極了而忘了正事,不禁大嘆這如意:「妨吾聲律半工夫。」
另有一說是,如意是古代印度僧侶抓癢的爪杖,隨著佛教的東傳到了中國。在佛教《大藏經•四分律》中有一節談論僧侶日常用品,其中就有抓癢的爪杖,梵文稱做「阿那律」,有無滅、無貧的意思。經文翻譯者將它翻成如意,陳夏生據此推斷「阿那律」必然與中國如意的形狀相似,且當時一般人使用已相當普遍,「早在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普遍使用如意了,」她說。
她又舉證,在孔子故居的山東曲阜,出土了兩件象牙雕刻的器物,長約等於人的手臂,柄端造型是一隻手指微曲、像在抓癢的手掌,由象牙材質及上面圖案風格推測,應該是戰國晚期或西漢初期的文物,可知如意的起源應是爪杖沒錯,並且是中國早就使用的實用器物。
如意在握
有關如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晉朝的《拾遺記》,描寫著吳國主人孫權看到潘夫人的畫像,直言是仙女下凡,高興地以琥珀如意來撫摸畫像,卻把如意給折斷了。而孫權的兒子孫和在月夜下舞弄水晶如意,則不小心打到了他的夫人,可知三國時代如意便深受帝王們喜愛。
南京出土的畫像石上,是南朝竹林七賢的王戎,只見他寬衣博袖,倚坐露腿,一派放浪逍遙地拿著如意在空中筆劃,顯然在當時,除了抓癢,如意還可以當作「話柄」,供帝王或是名士們在講話中指指點點,一如當時也普受喜愛的拂塵一般。明朝記載法器的《佛奴》就頗有禪意地說如意是:「東指西指,常不離手,爾藉我心,我藉爾口。」
文人們還喜歡一邊喝酒一邊吟詩,配合著詩律節拍用如意敲打唾壺,使得唾壺的壺口都成缺角;武將則拿起如意在戰車上高舉,當作指揮萬軍的指揮棒;至於僧侶們,則將經典祝文抄在如意上,手執目對,如人之意,這樣具小抄功能的如意又被稱做「如意杖」,就像文武百官上朝用的「笏」,所以也有人將如意稱做笏。不論是打拍子、指揮、記小抄,這如意可說是人手一把,運用巧妙各自不同。
除了當成話柄,不同材質的如意,還有意想不到的用途。《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晉朝時富可敵國的石崇與王愷爭比財富,有一天,王愷將皇帝送給他一株兩尺高的珊瑚拿出來對石崇炫耀,石崇毫不留情地用手上的鐵如意將那棵珊瑚樹擊碎,接著叫僕役抬出六、七棵高達三、四尺的大珊瑚樹來。有的皇帝怕人刺殺,則在案頭擺上巨大的如意,以備危急時當作武器防身。
如意東來
不過如意的來源雖非印度佛教,但其廣為喜愛與吉祥的寓意卻與佛教息息相關。尤其是六朝時代政治混亂,殺戮過盛,使得帝王將相更加畏懼因果而秉信佛法,也因為如此,原本在印度左手拿智書,右手執慧劍,象徵斬去無明,增予智慧的文殊菩薩,到了中國之後,卻變成執握如意,使得如意更加具有祛除不祥,賜予吉祥的法力。「文殊菩薩執如意的形象,可以說是純屬中國式的佛教藝術與信仰,」陳夏生表示。
如意到了唐朝,在造型、功能上開始慢慢轉化,除了抓癢的如意依舊實用於民間,另一種玩賞的如意則是將頭部寫實的手指形慢慢收成一排小牙,到了五代更加美化成一隻翩翩展翅的蝙蝠,到了宋代則發展出今天如意的典型樣式:雲紋或心字一般的頭形,單純成為一種玩賞的吉祥裝飾物。
原本樸素的搔癢工具,樣式上不斷被美化,成為文人案頭的文玩之一,與文學吟詠的對象。中國造型專家莊伯和最喜愛的是宋朝謝詳翱的〈鐵如意〉,詩中曰:「仙客五六人,月下鬥婆娑。……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雙執鐵如意,擊碎珊瑚柯。」詩作描寫仙客灑脫的姿態,又巧妙地借用石崇鬥富的典故,點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精神。
到了明朝,由於當時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簡單的美學,除了歷來經常被拿來製作如意的稀貴珍寶,更出現了大量的竹木如意。不用一刀一鑿以竹木天然神似的造型,磨作如意,顯得十分雅逸。
吉上加吉,如意大觀
常民生活源於對大自然的敬畏,認為吉慶豐年必有瑞兆,於是結合了傳說與中國文字諧音字多的特性,化無形的祈願為有形的吉祥圖案,豐富而有趣地裝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由出土的漢代瓦當及帛匹,就已經可見大吉曰利、延年益壽等等祝願,然而到了明清,由於明代君王倡導「四民異業同道」之論,文人與工匠的地位刻意被拉近,更使得工藝的表現融合了文人詩詞書畫藝術,吉祥紋飾的運用發展到了極點,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每一個吉祥圖案都是一句四字成語的好話。
影響所及,原本已經是吉祥物的如意上,更加裝飾雕刻其他的吉祥圖案,使得每一支如意吉上加吉,成了一切吉祥話的大觀園!
一支碧玉如意上,展翅蝙蝠與九個祥雲一般的如意紋互相連結,取其「九如福壽」之意。有的如意曲曲折折,刻的是一棵開滿花朵的梅樹,樹上還有一隻喜雀,說的是「喜上眉梢」。有的以四個如意紋合成一個柿子的蒂頭圖案,有著「事事如意」的好兆頭。麥穗加上如意是「歲歲如意」。秤台上放著一柄小如意,指的是「稱心如意」。
其他包括象徵多福多壽多子孫的佛手、仙桃、石榴,還是送子的麒麟、長壽的松鶴、象徵餘裕的魚等吉祥紋飾都可在如意上頭尋見。
收藏如意
歷來如意材質大多以珍貴的玉石製成,上面還有各式珠寶鑲嵌的吉祥圖案,因此如意不僅是王宮貴人的最愛,也是近代收藏家們喜愛的收藏對象。這次參展的如意收藏家之一、國家圖書館館長莊芳榮就打趣地說:「花錢買如意,何樂而不為?」
這次千禧如意的策展人、行政院第七組組長陸炳文本身也收藏有數百柄各式如意,大概是國內收藏如意最多的,不論手上的戒子、身上的玉墜,還是腰帶上的配飾都是如意。
說起收藏如意的因緣,陸炳文語帶玄機的點出三個諧音相同的「源、緣、圓」。原來過去陸炳文曾經長時間從事田野調查,研究中國的姓氏堂號,尋訪過台灣本島和金門近四百座的宗祠,發現許多宗祠的供桌上,都擺有一把如意,中國人長年對生活的憧憬,對家族的重視,就在這古樸的器物之中不言而喻,於是開始對如意這種吉祥物產生興趣。
以中國人習慣,在自覺能力不足,或恐福報不夠的時候,經常會在身上配玉或帶件吉祥物以趨吉避凶。吉祥物的配戴,說明著中國人對變化多端的人生,盡人事、聽天命的生命哲學。進入公家機關後,由於陸炳文擔任的工作經常是人際溝通或危機處理性質的職務,因此他也習慣在身上配玉。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這麼一塊隨身玉珮,心中就篤定許多。
民國六十七年,陸炳文擔任我國參加在加拿大舉行的蒙特婁奧運會代表團職員,面對中共的杯葛,全團滯留美國境內,除了處理安頓運動員,又必須與國際媒體打交道,雖然代表團最後未能進入運動場,但在海外卻引起眾多的關注與同情,使他體會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含意。代表團一行回到台灣後,他發現身上配帶的玉珮不知何時早就斷碎了。
從配玉到收如意,心境相同。
第一柄收藏的如意,無巧不巧地就陪陸炳文度過了一場危難。當時前往金門出差的陸炳文,在陶瓷廠買了生平第一把如意。回程時,飛機輪子卡住放不下來,駕駛於是在空中不斷盤旋,消耗油料,原本一個多小時航程,飛了兩個鐘頭還沒降落。在松山機場迫降的一刻,坐在陸炳文身邊的老太太,一手握著念珠,一手握著他的手,而陸炳文的另一隻手則很自然地握住了那一柄擱在腿邊的如意。
飛機最後總算有驚無險地安全降落了,儘管陸炳文日後收藏了許多柄造型、材質都更為講究的如意,然而這一柄意義特殊的陶瓷如意卻一直擺在陸炳文廳堂裡,是收藏如意的源頭、緣分,也有一個圓滿的回憶。
無相如意、無形如意
問陸炳文在他的收藏裡,最喜歡的是哪一柄如意?他說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回,他去花蓮旅遊,看到一家藝品店門口擺著一枝沾滿灰塵的「爛木頭」,然而在陸炳文眼中卻覺古樸天成,是一把天然的木如意,當寶一般購得。
「原來如意並沒有一定的樣子,你覺得是如意就是如意,」陸炳文自此體會了一種如意的「無相之道」,他說:「人生的許多境遇何嘗不是如此,如不如意,就在一念之間罷了。」對陸炳文而言,每一柄如意都是一種吉祥的心願,沒有優劣之分。
千禧年將屆,人人都有吉祥的祈願,於是陸炳文號召同好,舉辦「千禧吉祥,萬世如意」特展。將徵集而來的一千多柄如意半數製成圖錄,並從中挑出造型較不相同的兩百多件作展覽。
除了分享自己收藏的如意,陸炳文說展覽中還有一柄無形的「心中如意」,這柄如意在他公關工作及緊急危機事件處理上助益良多,是他最希望分享大家的。
何謂心中如意?陸炳文以明朝文人程璧光的「釋如意」作註解:「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如意如意,萬事如意。」
千禧在望,你的祈願又是什麼?何不一探如意的千萬面貌,現場既可拓印下國父親筆的如意碑文以「自求如意」,或摸摸觸摸區的如意,求個「如意在握」的好心情,最後再歡歡喜喜,帶著「滿心如意」回家,同時祈祝天下太平,「萬世如意」。
[寫在前面]2024年8月8日,文化人士雅集粥會百年、「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百年、黃埔建校建軍百年」三個百年聯合慶典活動中,將出現在上海的,〈粥會百年雅舍之寶如意聯展〉之策展人、“如意大王”陸炳文藏家,又被粥友問道老問題:收藏如意中的最愛?回答同樣很直接,肯定是心中那柄,也就是可心如意,唯一的如人所喜、如人所願小寶貝!本文原載前行政院新聞局印行〈台灣光華雜誌〉之《千禧信物出爐──祝你萬世如意》,文‧蔡文婷/圖‧中華如意學會籌備會提供,1999年9月號。
有一種器物文明,在中國流傳了千年,它既古老又現代,既可觀賞又實用,自宮廷貴冑到常民百姓隨處可見,既是具體形制的物品,也是抽象意義的好話,是中國人都經常掛在嘴邊、渴望擁有的……
萬事「如意」?答對了!這也是台灣推出的千禧信物。主事者中華如意學會籌備會並將收集自海內外的上千種形制、材質,包括字畫與生活器物在內的各類如意,全部整理、分類,企劃了環球十場如意大展。九月底,台灣第一場迎接千禧年的開場秀「千禧吉祥,萬世如意」展即將在國父紀念館推出。其中有歷經數百年、行遍數萬里的老器物,也有現代台灣師父雕製的工藝品,更充滿了意在物中、綿延不絕的民族美感與生活哲學。
如意在中國文化中代表著一種對幸福生活的企盼,正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來自關外的清朝皇族的最愛。今天上得了檯面、在故宮博物院見到的如意,大多來自清宮。
同治大婚,如意擔綱
花了三年的準備時間,清同治十一年(西元一八七二年),十七歲的皇帝在慈禧及慈安兩位皇太后作主下,選定了阿魯忒氏淑慎端莊為皇后。這轟轟烈烈進行了三個月的大婚典禮中,擔綱的主要瑞器就是「如意」。
奉迎皇后的當天,紫禁城內搭起了綢緞的彩架,大清門到坤寧宮長長的走道上鋪上了新織的紅毯,夾道四百對的燈座照得夜空一片輝煌。吉時一到,年輕的皇后梳著雙髻頭、插著雙喜如意頭花,手上捧著兩個蘋果,討個「平安如意」的好彩頭,十六人抬的鳳輿內,已先安放了一柄金如意。
隊伍一路經過大清門、乾清門,來到了乾清宮內,睿親王福晉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將裝有珠寶、金銀小如意及米穀的寶瓶遞給皇后。皇后起居的坤寧宮龍鳳喜床四角安置了四柄如意,象徵事事如意。
新婚之夜第二天,皇帝、皇后不敢晏起,一早先到兩宮太后跟前跪遞如意,回到養心殿裡,皇后與皇帝也要互遞如意,最後,後宮的嬪妃、公主們再一一向皇帝呈遞如意。整個大婚的陳設、儀式中,無處不「如意」。
皇帝大婚處處如意,尋常百姓,男方到女方家為一雙小兒女下定之時,信物經常也是如意一柄。
中國皇帝的禮物
「清代最是喜愛如意,滿清皇朝一來沿襲明朝漢人風氣,二來崇信喇嘛教,認為如意是祥瑞祈福之器,因此任何喜慶節日都少不了如意,」國內第一手考據如意沿革的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陳夏生指出。
新春元旦,王宮大臣們魚貫列隊,要到長春宮向太后跪獻如意,同時口中說著:「主子新禧如意」。皇帝、太后生日一樣少不了如意,皇帝們選秀女之時,雀屏中選的也是賜予如意。光緒皇帝大婚時,皇后與皇帝互贈的金如意,一把六十兩,一把七十兩,年輕的皇后拿在手上,顯得不勝其重。鍾愛的臣子要出征時,不用多言,御賜一把如意就知道皇帝的心意。《紅樓夢》裡,賈妃省親,御賜賈母的禮物上,第一就是金玉如意各一柄,還有十錠元寶上,鑄著如意與毛筆,象徵「必定如意」。
古來皇帝中對如意喜愛第一的,首推乾隆。乾隆五十八年(一七九三年),英國大使馬嘎爾尼到中國覲見皇帝,他單腳下跪,向乾隆呈上英皇親筆書信,並致贈鑲鑽金錶兩枚。而乾隆皇帝送給英王的第一件禮物也是一把一英尺半的白玉如意,期望兩國友好往來。然而文化不同,對於這件禮物,馬嘎爾尼卻不見得領情,他在《乾隆英使覲見記》中描述著,「雖然華人以此物異常名貴,余則以為就此一物之原價而論,未必值錢。」
除了英國,中國如意也在乾隆皇帝送禮第一選擇之下,隨著外國使節回到了琉球、朝鮮、暹羅、安南等國。而四庫全書的修書人員,幾乎也全都得到了皇帝的如意賞賜。
喜愛如意幾乎成癡的乾隆皇帝,各地貢品皆以如意為先,乾隆退位的前一年,他還下旨表示,當他歸政成為太上皇之時,年節三貢可免,就是元旦及生日時依然要備進如意,以迎吉祥,可見皇帝對如意的喜好。於是歷來被拿來雕琢圭璧禮器的寶玉,全成了一柄柄上貢的玉如意。
上行下效,不僅清宮處處如意,大臣家中也如意萬千。最誇張的是權傾一時的和珅被抄家時,竟然抄出了一千七百多柄的如意。這些如意大多是金玉珍寶製成,上面還鑲有紅寶、藍寶、松綠石、翡翠等寶石,材料貴重,價值高昂,極盡富麗精工之能事,已經與其原始的面貌大不相同了。
不求人,真如意
關於如意的來源,說法不一,不過研究中國造型的莊伯和以為,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應該就是抓癢的「爪杖」,又叫做不求人、孝順或是養和子。
古籍《稗文類歸》引《音義指歸》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或用竹木削成人指爪,柄長可三尺許。或背脊有癢,手不能到,用以搔爬,如人之意。」於是實用的生活器具就有了這樣一個吉祥雅緻的名稱。的確,搔到癢處的暢快是什麼也比不上的!唐朝文人虞世南就曾經用犀角如意抓癢,抓的舒服極了而忘了正事,不禁大嘆這如意:「妨吾聲律半工夫。」
另有一說是,如意是古代印度僧侶抓癢的爪杖,隨著佛教的東傳到了中國。在佛教《大藏經•四分律》中有一節談論僧侶日常用品,其中就有抓癢的爪杖,梵文稱做「阿那律」,有無滅、無貧的意思。經文翻譯者將它翻成如意,陳夏生據此推斷「阿那律」必然與中國如意的形狀相似,且當時一般人使用已相當普遍,「早在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就已經普遍使用如意了,」她說。
她又舉證,在孔子故居的山東曲阜,出土了兩件象牙雕刻的器物,長約等於人的手臂,柄端造型是一隻手指微曲、像在抓癢的手掌,由象牙材質及上面圖案風格推測,應該是戰國晚期或西漢初期的文物,可知如意的起源應是爪杖沒錯,並且是中國早就使用的實用器物。
如意在握
有關如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晉朝的《拾遺記》,描寫著吳國主人孫權看到潘夫人的畫像,直言是仙女下凡,高興地以琥珀如意來撫摸畫像,卻把如意給折斷了。而孫權的兒子孫和在月夜下舞弄水晶如意,則不小心打到了他的夫人,可知三國時代如意便深受帝王們喜愛。
南京出土的畫像石上,是南朝竹林七賢的王戎,只見他寬衣博袖,倚坐露腿,一派放浪逍遙地拿著如意在空中筆劃,顯然在當時,除了抓癢,如意還可以當作「話柄」,供帝王或是名士們在講話中指指點點,一如當時也普受喜愛的拂塵一般。明朝記載法器的《佛奴》就頗有禪意地說如意是:「東指西指,常不離手,爾藉我心,我藉爾口。」
文人們還喜歡一邊喝酒一邊吟詩,配合著詩律節拍用如意敲打唾壺,使得唾壺的壺口都成缺角;武將則拿起如意在戰車上高舉,當作指揮萬軍的指揮棒;至於僧侶們,則將經典祝文抄在如意上,手執目對,如人之意,這樣具小抄功能的如意又被稱做「如意杖」,就像文武百官上朝用的「笏」,所以也有人將如意稱做笏。不論是打拍子、指揮、記小抄,這如意可說是人手一把,運用巧妙各自不同。
除了當成話柄,不同材質的如意,還有意想不到的用途。《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晉朝時富可敵國的石崇與王愷爭比財富,有一天,王愷將皇帝送給他一株兩尺高的珊瑚拿出來對石崇炫耀,石崇毫不留情地用手上的鐵如意將那棵珊瑚樹擊碎,接著叫僕役抬出六、七棵高達三、四尺的大珊瑚樹來。有的皇帝怕人刺殺,則在案頭擺上巨大的如意,以備危急時當作武器防身。
如意東來
不過如意的來源雖非印度佛教,但其廣為喜愛與吉祥的寓意卻與佛教息息相關。尤其是六朝時代政治混亂,殺戮過盛,使得帝王將相更加畏懼因果而秉信佛法,也因為如此,原本在印度左手拿智書,右手執慧劍,象徵斬去無明,增予智慧的文殊菩薩,到了中國之後,卻變成執握如意,使得如意更加具有祛除不祥,賜予吉祥的法力。「文殊菩薩執如意的形象,可以說是純屬中國式的佛教藝術與信仰,」陳夏生表示。
如意到了唐朝,在造型、功能上開始慢慢轉化,除了抓癢的如意依舊實用於民間,另一種玩賞的如意則是將頭部寫實的手指形慢慢收成一排小牙,到了五代更加美化成一隻翩翩展翅的蝙蝠,到了宋代則發展出今天如意的典型樣式:雲紋或心字一般的頭形,單純成為一種玩賞的吉祥裝飾物。
原本樸素的搔癢工具,樣式上不斷被美化,成為文人案頭的文玩之一,與文學吟詠的對象。中國造型專家莊伯和最喜愛的是宋朝謝詳翱的〈鐵如意〉,詩中曰:「仙客五六人,月下鬥婆娑。……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雙執鐵如意,擊碎珊瑚柯。」詩作描寫仙客灑脫的姿態,又巧妙地借用石崇鬥富的典故,點出富貴於我如浮雲的精神。
到了明朝,由於當時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簡單的美學,除了歷來經常被拿來製作如意的稀貴珍寶,更出現了大量的竹木如意。不用一刀一鑿以竹木天然神似的造型,磨作如意,顯得十分雅逸。
吉上加吉,如意大觀
常民生活源於對大自然的敬畏,認為吉慶豐年必有瑞兆,於是結合了傳說與中國文字諧音字多的特性,化無形的祈願為有形的吉祥圖案,豐富而有趣地裝飾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由出土的漢代瓦當及帛匹,就已經可見大吉曰利、延年益壽等等祝願,然而到了明清,由於明代君王倡導「四民異業同道」之論,文人與工匠的地位刻意被拉近,更使得工藝的表現融合了文人詩詞書畫藝術,吉祥紋飾的運用發展到了極點,幾乎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每一個吉祥圖案都是一句四字成語的好話。
影響所及,原本已經是吉祥物的如意上,更加裝飾雕刻其他的吉祥圖案,使得每一支如意吉上加吉,成了一切吉祥話的大觀園!
一支碧玉如意上,展翅蝙蝠與九個祥雲一般的如意紋互相連結,取其「九如福壽」之意。有的如意曲曲折折,刻的是一棵開滿花朵的梅樹,樹上還有一隻喜雀,說的是「喜上眉梢」。有的以四個如意紋合成一個柿子的蒂頭圖案,有著「事事如意」的好兆頭。麥穗加上如意是「歲歲如意」。秤台上放著一柄小如意,指的是「稱心如意」。
其他包括象徵多福多壽多子孫的佛手、仙桃、石榴,還是送子的麒麟、長壽的松鶴、象徵餘裕的魚等吉祥紋飾都可在如意上頭尋見。
收藏如意
歷來如意材質大多以珍貴的玉石製成,上面還有各式珠寶鑲嵌的吉祥圖案,因此如意不僅是王宮貴人的最愛,也是近代收藏家們喜愛的收藏對象。這次參展的如意收藏家之一、國家圖書館館長莊芳榮就打趣地說:「花錢買如意,何樂而不為?」
這次千禧如意的策展人、行政院第七組組長陸炳文本身也收藏有數百柄各式如意,大概是國內收藏如意最多的,不論手上的戒子、身上的玉墜,還是腰帶上的配飾都是如意。
說起收藏如意的因緣,陸炳文語帶玄機的點出三個諧音相同的「源、緣、圓」。原來過去陸炳文曾經長時間從事田野調查,研究中國的姓氏堂號,尋訪過台灣本島和金門近四百座的宗祠,發現許多宗祠的供桌上,都擺有一把如意,中國人長年對生活的憧憬,對家族的重視,就在這古樸的器物之中不言而喻,於是開始對如意這種吉祥物產生興趣。
以中國人習慣,在自覺能力不足,或恐福報不夠的時候,經常會在身上配玉或帶件吉祥物以趨吉避凶。吉祥物的配戴,說明著中國人對變化多端的人生,盡人事、聽天命的生命哲學。進入公家機關後,由於陸炳文擔任的工作經常是人際溝通或危機處理性質的職務,因此他也習慣在身上配玉。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這麼一塊隨身玉珮,心中就篤定許多。
民國六十七年,陸炳文擔任我國參加在加拿大舉行的蒙特婁奧運會代表團職員,面對中共的杯葛,全團滯留美國境內,除了處理安頓運動員,又必須與國際媒體打交道,雖然代表團最後未能進入運動場,但在海外卻引起眾多的關注與同情,使他體會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含意。代表團一行回到台灣後,他發現身上配帶的玉珮不知何時早就斷碎了。
從配玉到收如意,心境相同。
第一柄收藏的如意,無巧不巧地就陪陸炳文度過了一場危難。當時前往金門出差的陸炳文,在陶瓷廠買了生平第一把如意。回程時,飛機輪子卡住放不下來,駕駛於是在空中不斷盤旋,消耗油料,原本一個多小時航程,飛了兩個鐘頭還沒降落。在松山機場迫降的一刻,坐在陸炳文身邊的老太太,一手握著念珠,一手握著他的手,而陸炳文的另一隻手則很自然地握住了那一柄擱在腿邊的如意。
飛機最後總算有驚無險地安全降落了,儘管陸炳文日後收藏了許多柄造型、材質都更為講究的如意,然而這一柄意義特殊的陶瓷如意卻一直擺在陸炳文廳堂裡,是收藏如意的源頭、緣分,也有一個圓滿的回憶。
無相如意、無形如意
問陸炳文在他的收藏裡,最喜歡的是哪一柄如意?他說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回,他去花蓮旅遊,看到一家藝品店門口擺著一枝沾滿灰塵的「爛木頭」,然而在陸炳文眼中卻覺古樸天成,是一把天然的木如意,當寶一般購得。
「原來如意並沒有一定的樣子,你覺得是如意就是如意,」陸炳文自此體會了一種如意的「無相之道」,他說:「人生的許多境遇何嘗不是如此,如不如意,就在一念之間罷了。」對陸炳文而言,每一柄如意都是一種吉祥的心願,沒有優劣之分。
千禧年將屆,人人都有吉祥的祈願,於是陸炳文號召同好,舉辦「千禧吉祥,萬世如意」特展。將徵集而來的一千多柄如意半數製成圖錄,並從中挑出造型較不相同的兩百多件作展覽。
除了分享自己收藏的如意,陸炳文說展覽中還有一柄無形的「心中如意」,這柄如意在他公關工作及緊急危機事件處理上助益良多,是他最希望分享大家的。
何謂心中如意?陸炳文以明朝文人程璧光的「釋如意」作註解:「人有人意,我有我意;合得人意,恐非我意;合得我意,恐非人意;人意我意,恐非天意;合得天意,自然如意;如意如意,萬事如意。」
千禧在望,你的祈願又是什麼?何不一探如意的千萬面貌,現場既可拓印下國父親筆的如意碑文以「自求如意」,或摸摸觸摸區的如意,求個「如意在握」的好心情,最後再歡歡喜喜,帶著「滿心如意」回家,同時祈祝天下太平,「萬世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