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王鄭成功收復臺灣與民族融合
董 峰
今年是延平王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在兩岸關係處於低谷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紀念這場勝利,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史載: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後直取臺灣。1662年2月6日(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南明永曆十五年),荷蘭駐臺灣長官揆一簽字投降。至此,鄭成功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荷蘭侵略者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寶島臺灣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在將近一年的戰爭中,鄭成功所部得到了臺灣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充分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各民族融合的強大力量。對如何發展今天之兩岸關係,有廣泛的借鑒作用。大家不妨根據我的摘錄整理,來感知一下民族大融合對鄭成功收復臺灣之戰的貢獻。
鄭成功出兵臺灣之前,臺灣各族人民長期以來憎恨荷蘭殖民者的野蠻侵略和剝削,他們的鬥爭從未停止過。因此,臺灣人民與荷蘭殖民者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在鬥爭過程中,臺灣同胞不斷向大陸人民尋求支持,把最大的希望寄託在鄭成功身上。鄭成功順應時勢收復臺灣,自然得到臺灣人民的大力支持。[東陽說:關於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真實故事,你想知道嗎?]
臺灣的漢族和高山族人民見祖國的大軍到達,爭先恐後地“出來迎接他們,用貨車和其他工具幫助他們登陸”。1661年4月4日,赤嵌城的水源被臺灣人民切斷。描難實叮見援兵無望,孤城難守,不得不掛白旗投降。這樣,鄭成功在登陸後第四天,就收復了赤嵌城。[胡楊.《歷代戰爭全檔案》.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6.09:第293頁]
根據荷蘭方面記載,鄭成功的登陸行動得到中國居民中2.5萬名壯士的幫助。南北路土社高山族群眾聞訊接踵而至,表現了臺灣人民熱烈歡迎祖國軍隊收復臺灣的愛國熱情。正是由於臺灣人民的大力支援,鄭軍不但順利登陸,而且為分隔包圍盤踞臺灣的荷軍創造了條件。[楊彥傑,2000,《荷據時代臺灣史》,p.281-28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鄭軍兵分兩路,主力從禾寮港勝利登陸,準備從赤嵌城的側後方發起進攻,鄭軍的到達受到臺灣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們爭先恐後地幫助鄭軍登陸,並協助鄭軍鞀赤嵌城團團圍住,從而切斷了赤嵌城與臺灣城的聯繫。[中華上下五千年:鄭城功收復臺灣]
鄭城功在戰爭中為保障軍需供給、最大限度地減輕臺灣各族人民的負擔,號召部下開墾無主荒田,分駐各地屯墾。自然得到了臺灣各族人民在更高程度上的擁戴,為贏得戰爭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依靠臺灣各族人民的支持,牢牢地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極大地推進了戰爭結束的速度。
鄭成功鑒於臺灣城城池堅固,強攻一時難以得手,為了減少傷亡,進一步做好準備,決定采既“圍困俟其自降”的方針。他一方面派遣提督馬信率兵紮營臺灣街圍困荷軍,一方面把各鎮兵力分駐各地屯墾。同時,鄭成功還到高山族人民聚居的四大社(新港、目加溜灣.肖壟、麻豆,均在今台南縣)進行巡視,受到當地人民的熱烈歡迎。[涉台大百科:鄭成功收復臺灣]
1661年5月2日,鄭成功把臺灣分為一府二縣,即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然後號召部下開墾無主荒田,之後又在金門、廈門遷入一萬多人參與屯田,到六月底,鄭成功派左先鋒、援剿後鎮、後沖鎮、智武鎮、英兵鎮、虎衛右鎮約一萬二千人左右前往北路今台南、嘉義、彰化、新竹一代屯田;中沖鎮、義武鎮、左沖鎮、前沖鎮、遊兵鎮等約六千人前往南路今高雄一帶屯田,兩路屯田士兵攜帶耕牛一千多頭,參與屯田的士兵也達到了近一萬八千人。[施工員:鄭成功收復臺灣簡述]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鬥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鬥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朱可編著.《我們需要瞭解的軍事知識》.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2013.03:第153頁]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民族大義面前,在維護祖國統一的進程中,應該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應為了一己之私而仰人鼻息、挾洋自重,進而做出有損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蠢事、糟事,凡此種種,終將被歷史所唾棄。
其實,即使在今天的臺灣島內,許多有識之士仍然堅持九·二共識,積極為兩岸的和平和諧鼓與呼。他們也始終未忘記歷史的印記,在延平王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之際,臺灣文化藝術屆聯合會理事主席、全球粥會總會長陸炳文先生撫今追昔,感慨萬千,以傳統詩詞的形式吟唱以紀:“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六十周年:一夢飛過三百六,不知今夕是何年。茫茫海峽空盛淚,常在夜深望月圓。”我讀後也是激情澎湃,率先奉和道:“步韻陸炳文先生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三百六十周年:卅個輪回烽火憶,守望彼岸一年年。濤聲盈耳人何在,多少英雄夢未圓。”隨後得到了眾多有志于兩岸和諧文化交流的有識之士的唱和,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之民族大融合是歷史的必然,深入人心。
更難能可貴的是,為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與和諧文化交流,陸炳文先生又領銜成立了在台成立了延平王鄭成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振聾發聵地通過宣傳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來表達對和平願景的期盼。此等壯舉,實非常人所為,作為與陸炳文先生相識十多年的隔岸好友,我在由衷敬佩之餘,又電傳拙作一首以壯此行:“賀延平王鄭成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臺灣收復建殊功,延續太平王者風。文化產生凝聚力,九州民族樂交融。”
在此之前,我對歷史上延平王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功績,只是象普通人一樣,充滿景仰之心,沒有系統的、全面的認識。近幾天來,因疫情宅家,搜索、研讀了網路上眾多有關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文獻,從中遴選出本文中所列條款,進而得出結論:鄭成功成功收復臺灣,既是祖國統一的大勢所趨,更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大融合的具體體現。這對改善兩岸關係的現狀和決定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無疑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兩岸人民都是炎黃子孫,同宗同祖,同根同源,既是兩岸一家人,就應該兩岸一家親,任何時候,血都濃于水!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應該義不容辭地高舉兩岸和平和諧大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一己之力。
在紀念延平王鄭成功收復臺灣360周年之際,謹撰此文,與大家分享、共勉。
(本文作者系全球粥會副總會長、江蘇鹽城粥會會長、延平王鄭成功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