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如意哲學,如意觀《十方如意》* 祁志榮

如意哲學,如意觀《十方如意》* 祁志榮

更新时间:2022-02-08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如意哲學,如意觀《十方如意》* 祁志榮

 

   欣聞陸炳文教授大作《十方如意》付梓成書,也承蒙陸教授抬愛,堅持要我對《十方如意》點評。說實話,無論學術地位、資歷、年紀等,陸教授都是敝人師尊的地位,徒弟哪有資格評論師傅。因此本篇以讀書心得的方式,將個人閱讀完本書的感想,做綜合性的描述,當作是學生讀書報告。
   首先,本書的書名,由前國民黨主席,現任佛光會總會長吳伯雄親提,意義非凡。書中亦披露當年吳伯雄與宋楚瑜因台灣省長一職,瑜亮相爭。在星雲大師一席話之後,吳主席謙讓成全,使得危機化為轉機,一時成為政壇佳話。
往昔見此新聞,多為街談巷議之論。而今有見證人現身說法,遂將此事提升為「歷史事實」的境界,足間本書之內容,並非「心靈雞湯」式的哲人詣語;亦非「〇〇語錄」式的主觀論辯。而是富含歷史經驗與智慧機鋒的處事指南。
   「如意」二字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再平常不過了。例如:農曆新年拜年時會說:「新年如意」;書信結尾會寫:「萬事如意」等等。但是事實卻是,「如意」二字,說的簡單,要做到卻非常不容易。俗俚有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等語。其核心關鍵在於先後順序問題。《十方如意》幾次提到,要做到「如意」的境界是有順序的。先要做到「如人意」,才會有「如我意」的機會。如星雲大師嘉言:「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所得如意,大家萬事如意。」又如書中提到:「渡人前先渡己,渡人是格局,渡己是能力。」凡此智慧語錄,書中出現多次。顯見不論是星雲大師,或是陸教授,都在向凡人指點迷津:就是修養自我,成大氣度、塑大格局,如他人之意,成他人之美,而將我之意、我之美置於最後,甚至物我相忘,才能如天之意,成天之大美。如此,個人的榮辱窮通,自與天融為一體,與天共如意,才是真正的如意境界。書中第38單元:〈老二哲學回頭是岸諸事圓滿〉已有數事可參。對比今日國內局勢,若當局者皆以吳總會長謙讓為大美,則如何會有當前的扞格紛擾,讀卷至此,更深覺《十方如意》的意義,深長悠遠。
   其次,本書的故事,以星雲大師的如意觀貫穿其中,書中揭示星雲大師的如意觀:「求人不如求己」;「如果凡事都要『求人』,凡是都要『靠人』,那大概就很難如意了。」而此所謂求己,更隱含了「從我開始」的寓意。書中提到大師的慈悲心、菩薩願,並非要求別人如何如何,而是從自己開始做,進而影響到他人。2007年12月,末學於政戰學校博士班修習王漢國教授的「公共政策」,當時王教授正於佛光大學擔任系主任。課程結束後,他邀請全班同學共五位訪問佛光大學。初次到佛光大學,發現其與一般大學很類似,沒有濃厚的宗教學校氣息;隨後王老師告訴我們:「佛光大學的學風與一般大學相同,大學生不強迫茹素,學生餐廳亦供應葷食;此外,並未如部分宗教大學般要求師生進行儀式。」這令我十分意外,尤其是國內極具盛名的星雲大師所創立的大學,居然可以不依佛門清規,令人難以理解。直到讀本書第2單元:〈全球道場普門大開以粥代茶〉其中提到:「大師一再公開提倡『要先有出世的思想,再從事入世的行業;先具備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終於領悟到大師創辦佛光大學,並非僅以傳播佛教佛理為足。乃是經由正規大學的求知管道與生活實踐,追尋自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如此由簡入繁,由易入難,漸漸涵化學生性格,陶冶優良品德。王教授指出,佛光大學的教育宗旨以全人為基礎,因此佛光大學是個全人學習的學府,而非僅為宗教的大學。若對佛學有興趣者,佛光大學另設立佛學研究所。至此參閱本書各單元之敘述,終於一解個人隱藏心中多年之疑惑。星雲大師的苦心孤詣,透過《十方如意》大白天下。
   復次,踐履經義,倡導「人間佛教」。本書的第11、12、13單元引發個人極大的興趣。這三單元(其他單元亦有提到)談的事有關迎佛牙的秘辛與往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有篇著名的古文傳世:〈諫迎佛骨表〉。他在任刑部侍郎時,因反對唐憲宗迎接釋迦牟尼佛佛骨而被貶為潮州刺史。〈諫迎佛骨表〉文中提到:「漢明帝時,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亂亡相繼,運祚不長。宋、齊、梁、陳、元魏以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其後競為侯景所逼,餓死台城,國亦尋滅。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今無故取朽穢之物,親臨觀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臣實恥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韓愈被蘇軾譽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他的觀點也頻頻被後世討論。簡而言之,韓愈認為:「虔信佛教的朝代國祚短暫;佛骨實與一般人骨無異,實在沒有必要大費周章。」
   而讀完《十方如意》後,才瞭解星雲大師迎佛牙的意義,在於「崇拜偶像、超越偶像」。《十方如意》書中提到:「偶像觀念,其實人皆有之。所謂偶像,不在外面,而是建立在我們的心上!外面的偶像只是為了啟發、建立我們心中的偶像,因為所謂的「偶像」,可以讓我見賢思齊。所以佛教是拜偶像的,佛教也是超越偶像的,因為真正的偶像,其實還是我們自己。」這也是體現了《金剛經》中:「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奧義境界。記得多年前讀星雲大師著作中的小故事提到:佛光山開山後,有參訪者批評:「以水泥塑佛像,有損莊嚴。」星雲大師則開示:「為什麼同樣一個佛像,我看到佛而您只看到水泥?」同理,迎佛牙、拜偶像,是要信眾體認佛祖發願捨我求法的意志,以及諸菩薩聞聲救苦的慈悲胸懷。如此,則媽祖、耶穌、穆罕默德等宗教聖人,都是菩薩的化身。最近大陸的流行視頻中,有一段演講正可以呼應星雲大師迎佛牙的意義。演講者問台下聽眾:「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為什麼汲汲營營要登陸火星,難道是要佔領火星土地,還是要移民火星?到底花費鉅資登陸數億公里外的行星意義何在?」台下聽眾默然。演講者接著說:「馬斯克是透過登陸火星的任務,將材料科學、通訊技術、動力形式發展到新的境界。日後用於人類新科技的技術開發。」如是與星雲大師迎佛牙對照,則可發現,大師的高瞻遠矚,與用心良苦。
   透過《十方如意》的敘述,更加深刻體會,大師的無為與有執。星雲大師不受俗見的羈絆,發心動願踐履經典於生活中,強調人間佛教,從三好運動(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開始,讓佛教的義理,處處於生活中體現。
   心得末了,讀完《十方如意》,對當前現世的人際問題、國際現勢、兩岸關係等諸多罣礙,逐一消解。解決的方式就是,發心動願,由己做起。透過對諸聖賢菩薩的頂禮,將對聖賢菩薩的謙卑心,轉為對眾生的謙卑心,眾生即菩薩。對神祇的敬畏,轉用到人際、兩岸乃至國際關係,用柔軟但堅定的心志,感化對我無理的眾生。《十方如意》用淺顯的例子,傳遞最深刻的意旨。



[編按]本文作者祁志榮博士,國防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為國防大學通識中心、陸軍專科學校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同時亦為中華亞太安全治理學會資深研究員。主要專長和研究領域包括:大陸問題、現代史、全民國防、後備動員、國軍政治作戰史等範疇。研究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防大學通識中心學報學術刊物,研究論文廿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