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近期活动 > 佛化婚禮第一對李奇茂軼聞 黃君璧張大千溥心畬皆大師

佛化婚禮第一對李奇茂軼聞 黃君璧張大千溥心畬皆大師

更新时间:2021-11-18 来源: 发布:sandy 浏览:
23、佛化婚禮第一對李奇茂軼聞






「你是李奇茂,我是李國深,現在兩個老李,竟還可以做人間事」。2016年4月艶陽天,人間佛教倡行者星雲大師,在高雄本山開心地如是說。藝術大師李奇茂(1925~2019)生前,回想此事曾經慨稱:「我們夫婦前往佛光山禮佛,卻和星雲大師,在電梯不期相遇,當時我和大師,都坐輪椅,我聽了大師的話,很感動,也很感慨。

「感動於大師真的,將我夫婦放心中,是朋友,才會直呼名號,感慨地是,一眨眼,星雲大師和我們,已有一甲子情誼」。就是那天,陸炳文夫婦也在場,還幫著李大師推輪椅,全程陪同,全都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同樣感動,別有不同3點感想:

1、想到第一場佛化婚禮盛況,2、想到李奇茂非得冒名頂替,3、想到釋氏星雲岀家前俗姓。眾所周知,釋星雲(1927~),俗名李,名國深,童年出家,法名今覺,法號悟徹,自號星雲,筆名趙無任,我們奉为大師,故尊之星雲大師,佛光山僧俗二界,仍互稱法師、師父。

但有所不知,同樣也姓李,李奇茂之前,原本叫雲台,早年身處戰亂時代,為了生計於是頂替,假冒逃兵李其茂名,加入軍隊行列,1949年隨著國軍來台,再易"其"為"奇"字,以逃避追查真相;然李雲台本名,跟星"雲"法號一字,和入"台"灣度餘生,預藏有難以逆料之、某種特殊意涵在。改今名李奇茂,1948年至上海,加入青年軍,1949年再來臺,是臺灣光復後,水墨畫第一代,代表性藝術家。

更加鮮為人知,那1960年初春,星雲大師於宜蘭念佛會、今之蘭陽別院,為全台第一場佛化婚禮證婚,新人正是李奇茂、與宜蘭人張光正;當年鮮有結婚者,選在寺院佛堂辦理,這對金童玉女,首開良好風氣,可是轟動了整個社會,驚動了軍中文藝、以及藝術界人士。

李太太張光正嘗言:「我心中一直感謝父母,因他們的引導而認識星雲大師,他的人間佛法指導我一條,正確而平穩的人生之路,因而我常說一生中有兩位大師,一位是深藏內心崇敬的星雲大師,另一位則是每天陪我身旁的藝術大師李奇茂」。佛光人非常有福報,所以只要佛光山的事、星雲大師的事,都像李氏夫婦一樣,大家心甘情願地做。

後來,李奇茂成為藝壇名人,仍以佛教徒為榮、並以宜蘭女婿為傲。陸氏夫婦11月16日,目睹張懸在蘭陽別院,多張李大師夫婦結婚照,驚艶一甲子前場景,盛況絕不亞於今日,唯美中又不失莊嚴,深覺因緣不可思議。別院志工們還向我透露,一段關於婚禮的軼聞趣事。

婚禮中有一段插曲,讓觀禮者記憶深刻,新郎新娘互換「念珠」做信物,大師將念珠交出時,雙手直發抖,後來問星雲原由,才坦百對新人說:「你們是第一次結婚,我也是頭一回做證婚人,要在很多人面前致詞,的確很緊張,怕說錯話」。

當年李張兩府喜事,乃佛教第一次舉辦,也是星雲生平首次、主持的佛化婚禮,這對新人50年後舊地重遊,帶領「大地齊頌星雲80華誕百家書畫賀壽展」,書畫家和賀壽策展60餘人,齊聚蘭陽別院大雄寶殿,對照半世纪前,大師為渠等證婚之照片,共同見證史無前例佛教歷史,黑白照也能戲劇性變成彩色。

佛教,本來就在解決問題,人生的生老病死事,人的一生中所遇到婚喪喜慶,一切皆不離佛事;因此大師提倡過壽、結婚的慶典,也以佛教的方式進行;50歲以上的壽星,如要慶祝生辰,可於佛光山各地道場,定期供佛齋僧,宴請諸親友,但以不收賀禮、莊重節約為原則。

例如1957年夏天,宜蘭糖業公司董事長廖燦堂,於宜蘭念佛會大講堂舉行佛化祝壽,慶祝60生朝,是日誦經一天,超薦其父母,並祈願壽星,蒙受佛光的庇護。再如台南統一企業創辦人吳修齊居士、日月光集團創辦人張姚宏影等,亦常前往佛光山,奉行佛化祝壽禮,由法師為其誦經祝福,佛化已逐漸蔚為良好風氣,萬家生佛有助於增進社會和諧。

自此全球6大洲佛光道場,為有心組織佛化家庭著想,也陸續開始替禮佛善男信女證盟。今天佛教走向都市叢林,亦藉由各項佛化活動,普遍接引社會大眾,認識佛教而研究佛學,期使人間佛教正信,教化思想深植人心;若謂雷音寺為佛光山搖籃,不如說星雲推動台灣佛教現代化搖籃的手,導正同時引領風氣之先,我看應該可以當之無愧。

24、黃君璧張大千溥心畬皆大師


在社會各界中,兩人彼此之間,有千百種稱呼,使用大師一詞,更是何其尊貴,不可隨便封饋!名號得來不易,不可輕言放棄!至於何謂大師?自有嚴謹條件。就以佛教為例,星雲大師見解,足以作為代表。

1994年2月8日,星雲法師作一文,題〈捨得的藝術〉曰:「何謂大師?大師,是佛門的稱謂,有其規範。佛教裡還有法師、論師、禪師、經師、律師等等,因為有佛法內涵,以法為師,或論議、或講經、或參禪、或持律弘律等等而得名。叢林裡,大師並不一定指,偉大或年紀大者;大師也指發大心的人、有學問的人等⋯⋯。

「佛教界相互稱名,都會冠上法師,佛光山1300多個出家弟子之間,彼此都是互稱某某法師的,法師也就成為一種通稱了。因此徒眾以我開創佛光山,而提議稱我開山大師,大師之名便由此而生。社會上,大師者即專家,各行各業裡都有,因發心學習而成就、成為專家的大師。比方,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我們尊他為張大千大師;黃君璧先生,稱為黃君璧大師」。

陸炳文讀到此文,正巧有兩個聯想:其一、星雲大師文中,所提到黃君璧、張大千兩位大師,巧為我們粥會名賢。其二、今天11月18日,我和臺北福州十邑同鄉會理事長郭淑惠,聯名出面邀約多位知名畫家,正要到"白雲堂"黃君璧大師的、模範學生張福英老師,創立的畫廊"從雲軒"參觀黃大師畫作,而明年初下一檔展品,又巧為張大千、溥心畬兩大師的專場。

巧想還不僅如此,人間佛教序文選2 / 034第三篇 本山出版 / 088 《佛光緣1》序,星雲作序有言:「佛光大學在宜蘭礁溪林美山設校一事,引起了大家的關心和護持,尤其6年內籌建所需的30億元設校費用,這是一筆龐大的數字,有賴眾緣共同成就。因此佛光山和佛光會的僧信徒眾,乃發起托缽興學活動,並承藝文界有心人士們,共同發起義賣,共成此一佛教盛事。

「40年來,我也收藏了一些書畫,如張大千先生親自送我的墨荷、觀音、溥心畬的畫作,黃君璧的山水畫等;以及趙樸初、于右任、郎靜山、董開章等,名家的書法墨寶;還有很多他們的家人子弟,將他們的珍藏送我,甚至台灣和大陸還有多位,在國際間知名的畫家,也都出面出名捐輸佳作,共襄盛舉,因而成就這次義賣的好事功德」。

這篇序文提及7位名家,其中堪稱書畫大師者: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于右任、郎靜山、董開章6位,亦全為粥賢;由此觀之,文化人士雅集粥會,與佛光山以及星雲大師,其間緣起有多遠且多深。據瞭解,當年捐贈給佛光山建寺義賣的大師,除了張大千,還有溥心畬、黃君璧、齊白石等人的作品,現在都還珍藏在佛光山。

星雲說:「在最初開山期中,好友廣元法師要幫助我,籌措建寺的經費,他邀請了王雲五、馬壽華等先生發起,為我跟當代名家,要了300幅書畫給我義賣。⋯⋯許多的書畫,實在不忍心出售,寺院可以慢慢的建設,書畫不能不好好的保存。

「後來為了籌辦佛光大學,也辦過義賣,但大多數名家的書畫,還保留著。今天藉著籌設佛光大學的因緣,我們能與享有盛譽的、藝文界諸公結緣,故稱之為"佛光緣",也算是佛藝情緣,佛教與藝文界一美談!」弘法人間的宗教家強調,黃君璧、張大千、溥心畬等皆屬大師。

午後邀至友賞臨"從雲軒",觀看珍藏黃君璧畫作時,陸炳文用隨身手機秀出,1978年張大千大師,至佛光山訪問及贈畫,並與星雲大師合影舊照,期待明年張福英這裡,將換展大千居士作品,我們又有機緣小範圍觀展,興奮中不忘提醒,大師須加以呵護,要珍惜這份佛藝情緣,千萬不可再消費大師,縱使稱謂只是個假名,也不要胡亂命名封號。